華人當代藝術圈內第一位女性策展人陸蓉之:
陸蓉之小檔案
陸蓉之,著名策展人、藝評家,曾任上海當代藝術館創意總監、上海外灘18號創意中心藝術總監,台灣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專任教授,台灣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還擔任美國加州國際藝術基金會亞洲地區策展人等職,為藝術圈的風雲人物。
她特立獨行,不僅僅是因為她60歲還頂著一頭火紅色的短髮;她敢愛敢恨,甚至被稱為是“愛情教母”,不僅僅是因為她三次結婚兩次離婚;她是風頭強勁的大女人,也是永遠那麼可愛、古怪的小女人;她就是中國最早的女性藝術評論家、華人當代藝術圈內第一位女性策展人——陸蓉之。
今年60歲的陸蓉之説,自己一輩子都是先鋒,這次又要挑戰新的人生。於是,在2011年12月31日,主持完自己的最後一次策展後,她將徹底告別“策展人”這個伴隨了她32年的身份。
陸蓉之説,退休後想做的事情很多,其中一件就是演戲,“我想把歡樂帶給我的同齡人,特別是同齡的老太太,希望和她們一起瘋瘋癲癲的一起變老。”
1951年,陸蓉之出生在台灣的一個舊式書香世家,吟詩作畫聽崑曲,陸蓉之從小就耳濡目染,剛會説話就開始背《三字經》,然後是《論語》、《孟子》,小學畢業時已經達到大學的國文程度,甚至可以幾步成詩。
13歲舉辦個人畫展,17歲時畫的巨幅水墨畫——40米的“橫貫公路”長卷至今仍被台灣故宮收藏,20歲作為“天才兒童”被保送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從此在國外一待就是20年,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重新回到中國定居。
中國傳統藏在她最深的底層
“這樣的環境造成的我生命裏有很多面相,有一次錄節目,攝像師發現,我比大多數的中國人手部動作多很多,這就是西方教育造成的,但是骨子裏,我還是非常中國人,我一直和朋友講,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做自己、做自己,不想去模倣別人,因為在藝術上,一直是西方人在拽著我們的鼻子走,你看整個中國當代藝術目前的環境,當代藝術史是洋人寫的,當代藝術家是洋人挑選的,他們創造出來的市場趨勢,好像中國人也抵擋不了。”
在陸蓉之的身上,中國的傳統被藏在最深的底層,而美式的熱情和開朗,在她的身上如夏日陽光般,清朗、熱烈、奔放。
剛到歐洲的時候,雖然對歐洲生活充滿了驚喜和新鮮感,但陸蓉之並沒有感到落差和自卑,“我從小就在達官顯要身邊長大,我不覺得誰比誰了不起,而且到國外後,我的生活也沒有太大落差,所以我沒有覺得我比別人差,而且我受中國教育影響很深,我一直覺得我到西方學習是一種補充,而並不會覺得我是去西方朝拜。”
剪過朋克頭,還有陰陽頭
陸蓉之到美國的時候是上世紀70年代,剛好是觀念藝術崛起,於是,她放下畫筆,開始跟著別人搞裝置、做行為藝術,舊式家庭出來的大家閨秀越來越叛逆,甚至還鬧出不少笑話。
“我最近在整理我的相片,自己都驚嘆,我怎麼會有這麼多造型”,確實,與之前的相比,現在的火紅色不對稱短髮造型實在是太正常了,“我剪過朋克頭,還有陰陽頭,就一邊是長髮一邊是完全剃掉的短髮。有次家裏聚會,都是長輩,吃飯時有個老先生坐在我一邊,看到的是我的長髮,吃完飯我給老人家奉茶,他看到我另外一邊,老先生很驚訝地説,你們家什麼時候有雙胞胎姐妹,我都不知道?我説沒有啊,他説那剛才那個長頭髮的是你的什麼人,我就這樣把頭轉過來,老人家差點昏倒。”説起當年的“壯舉”,陸蓉之哈哈大笑起來。
16歲的笑容 26歲的聲線
在陸蓉之臉上,經常挂著節慶般的喜悅,怪不得有人説她有著16歲的笑容和26歲的甜美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