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主辦的“當代藝術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於2011年11月18—19日在天津美術學院召開。會議邀請多位國內外知名現當代藝術史、藝術理論學者參加,共同探討當代藝術史書寫的問題。與此次研討會專題緊密相關的“回望六〇”藝術展也將於2011年11月18日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
會議分設四個專題展開討論:一、方法論轉型和當代藝術史書寫;二、理論立場和當代藝術史書寫;三、身份和當代藝術史書寫;四、體制和當代藝術史書寫。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和西方的當代藝術都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當代藝術理論面對複雜的後現代藝術現象作出了深刻的調整和轉向。西方藝術批評和理論對傳統藝術理論進行反思,並建樹起新的體系。中國的藝術理論和藝術批評在西方的影響和衝擊之下,以本土藝術實踐為基礎,也在努力探索自身藝術史和批評的書寫。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當代藝術生態發生重大變化,其中藝術機制的建設和變化對當代藝術景觀産生了很大影響。在政治和藝術的關係之外,市場機制也成為主導當代藝術走向的重要力量之一。在複雜的體制糾結中,藝術史家和理論家應該如何確立自己的立場和分析方法?近年來,各大城市的雙年展機制紛紛出現,民營和政府美術館不斷涌現,規模可觀。在這樣的背景下,體制的學術作用應該如何發揮?或者從相反的角度看,應該如何反省和抵制各種機制對當代藝術學術性的抑制?這不但是中國本土的現實問題,同時也是九十年代全球化趨勢的繼續。在當代藝術情境中,文化的身份性和藝術的先鋒性已經日趨複雜、隱蔽和吊詭,當代藝術理論和敘事如何透視這個複雜的文化生態系統,尋找當代藝術的新方向?
與會學者:唐納德•普雷齊奧西(Donald Preziosi,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榮譽教授)、詹姆斯•梅爾(James Meyer,美國國家美術館現當代藝術部高級策劃)、保羅•葛思諦(Paul Gladston,英國諾丁漢大學副教授)、帕梅拉•李(Pamela Lee,斯坦福大學教授)、海因茨-諾貝爾特 約克斯(Heinz-Norbert Jocks,德國批評家、策展人)、傑夫•卡普蘭(Geoff Kaplan,舊金山加利福尼亞藝術學院教授)、高名潞(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教授)、范迪安(中國美術館館長)、常寧生(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殷雙喜(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研究》執行主編)、王明賢(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周彥(美國俄亥俄肯揚文理學院兼職教授)、鄧平祥(批評家)、王璜生(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余丁(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沈語冰(浙江大學教授)朱其(批評家,策展人)、王小箭(四川美術學院副教授)、王端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牛宏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劉悅笛(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夏可君(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郭雅希(天津美術學院教授)、金寧(《文藝研究》編輯)、邱正倫(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高鵬(今日美術館副館長,倫敦藝術大學博士)、魯明軍(四川大學教師)、邵亮(天津美術學院副教授)、安靜(Lee Ambrozy, 中央美術學院講師,紐約《藝術論壇 》雜誌中文網站Artforum.com.cn 主編)、鄒建林(北京大學博士生,四川美術學院教師)、冰逸(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館長)、郝青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楊冰瑩(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