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蔡國強的《海市蜃樓》:一次精神性返鄉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11 16:35:25 | 文章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蔡國強1994年所作的《地球也有黑洞——為外星人做的計劃第16號》

上世紀30年代,偏安一隅的古城泉州風雨飄搖,古城墻被拆,有學者在廢墟裏發現了80多萬方石刻,其中包括大批伊斯蘭教石刻,又以墓碑石刻最多,年代最早的可追溯到伊斯蘭教歷567年(西元1171年)。近千年來,這些銘以阿拉伯文的墓碑以及它們所悼念的主人,成為這個小城乃至中國與阿拉伯世界最獨特的注腳。

12月5日,藝術家蔡國強將帶著這些來自故鄉泉州的珍貴記憶“回到它們的故鄉”,舉辦自己在中東地區的首次個展——《海市蜃樓》。為什麼叫海市蜃樓?蔡國強説:作為象徵性的一次千年之旅,這次展覽同時也對文化、時間和地理的演繹過程是否帶些幻覺或不能掌握,進行了提問。

千年之旅,精神返鄉

與以往許多作品一樣,《海市蜃樓》的靈感來自家鄉。蔡國強説,自己從小對家鄉隨處可見、受伊斯蘭影響的痕跡感到好奇,包括當地的街景、清凈寺和許許多多銘以阿拉伯文的墓碑。

這次個展的一個亮點,是用上60塊巨石的《返鄉》裝置作品。巨石來自蔡國強的家鄉,上面刻以泉州穆斯林墓碑上、摘錄自阿拉伯可蘭經和先知穆罕默德的訓言。這些巨石會形成一條從美術館外面一直延伸至室內大堂的蜿蜒小徑,觀眾能穿插與石頭間,逐一細讀石頭上的銘文。據蔡國強描述,巨石從泉州到阿拉伯國家的旅程象徵流散遠方的穆斯林古人期待千年的精神性返鄉。

與《返鄉》相呼應,蔡國強還會用火藥爆破出古代阿拉伯通往泉州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地圖。這些火藥草圖在破壞和創造之間展開張力,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當今個人的精神朝聖連在一起。

用包容和欣賞去對待矛盾

“海市蜃樓”不僅是個人與藝術的一次發現之旅,也是對世界多元文化的模糊思考。

多年來,蔡國強都力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以往的《草船借箭》、《撞墻》、《文化大混浴》等作品皆因深刻揭示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而備受矚目。這次除了“返鄉”這個主題外,藝術家對跨文化的理解顯得更有自信。

“我希望通過作品,讓不同地區的人們能直接對話,藉以消除彼此的誤解和不安。”蔡國強表示。在他看來,這個世界需要社會、文化、靈魂之間的對話,它們似乎沒有矛盾,但又充滿矛盾,需要持有包容和欣賞的態度去對待。

玩一場虛幻的遊戲

從“和外星人對話系列”到如今的“海市蜃樓”,蔡國強説自己的作品一直延續著與看不見世界的對話,與靈魂的對話。對此,《海市蜃樓》的學術顧問吳幼雄教授認為,是家鄉多元宗教文化的影響,使得蔡國強比較信仰“看不見的世界”。

“我的整個藝術後面都有悲觀的色彩。”蔡國強説。但是作為一個個體,他的本性又是幽默、童趣、浪漫而又富有想像力的。據介紹,《海市蜃樓》開幕當天,蔡國強將在阿拉伯現代美術館外的戈壁灘上,實施大型白天爆破計劃《黑色儀式》,觀眾站在刻有銘文的石頭間觀賞黑色的爆破,“仿佛是一種悼念,也是告知天地的一種聲音。”

在阿拉伯世界裏“玩火”,這是蔡國強的第一次。“很多人研究我的藝術,其實我就是在玩。”説到這裡,蔡國強狡黠一笑。“也許觀眾最終會明白,他們看到的一切都是虛幻的景象,當代藝術是虛幻的,享受藝術是虛幻的,現代化發展也是虛幻的。”正如他最喜歡的一句伊斯蘭箴言:今生的享受都是虛幻。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