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溶在紅茶裏的雨滴--彭如華水彩個展亮相上上國際藝術博覽中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17 10:59:4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一杯紅茶裏的雨滴——彭如華教授水彩畫展

文/吳十洲

她講的故事——那是陪老伴在“牛棚”度日的歲月,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她拿起封存多年的畫筆畫了一幅寫生的水彩小稿,從旁邊走過的人,有人停下了腳步看,其中有一個人順嘴説,你畫的是英國水彩。她為此興奮了,也心悸。在這山溝溝裏居然有人知道,她的畫兒是英國水彩。那年代,就像英國紅茶,那是西方資産階級,或西方貴族的文化生活標誌,平常人群裏不多得,畫英國水彩更有一種“獨上高樓”的況味。

我遇到她,她已是古稀之年,在國內,英國水彩仍然是學院門墻裏的小畫種。我觀賞她的水彩畫,順口説了一句,這裡的水色有幾分透納(Joseph Marroad William Turner,1775—1851)的風韻。不想由此,我也有幸忝列在她的為數不多的“知音”之中。“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咏而歸。” 此境界也搭上辛稼軒“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的詞話。也許,僅此,你就會從畫兒中看到孤獨。如“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 她的作品充滿了一種詩意——孤獨的自在與慈憫的關注的交融。

《林中的野花》(水彩) 彭如華

 

一位孤獨、自甘寂寞者,才會是這類作品的主角。風雪中的太白山,大雪滂沱、雲煙霧靄、翻騰的烏雲以及躁動的風暴,令人眩目;晨霧中秭歸,傳遞著屈子的風骨,絢爛的陽光照耀下,看上去酣暢淋漓。那或是她最愛的光輝,不帶一絲的呻吟……她似乎抓住了雲霧瞬間變幻的機柕,她的作品中的小鎮上,一派熱鬧非凡的場景,笑語歡快的一群群路人,是襯托“那人”的寂寞孤獨。透納面對著窗外也會喃喃低語:“陽光即上帝”,誰體會他的精神家園有多麼高遠、虛靜。她是這樣一位孤獨者,表現為置身鬧市之外 “那人”的形象,或者是畫家人格的化身。畫面上,一陣來自夏日的風,從隆冬的高山上融化,流經匆匆的春溪,在山澗裏回轉。

1994年的《石榴和辣椒》是她的靜物作品中的力作,畫中的色彩鮮艷,色調豐富,早已超越了“隨類賦彩”的範式,閃爍的光彩,體現了她對色彩與光的敏銳地感受力與表現力。這幅畫像是一本水彩畫教科書,她説過,技法是通向目標的一座橋,也是渡河到彼岸的船隻。 從中可以看出,她潛心學習和研究英國水彩藝術的優秀傳統,努力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對西北地區濃郁的民間藝術情有獨鍾,相容並蓄。在構圖、用色上,她大膽創新,形成了色彩亮麗、格調清新的獨特風格。她善於捕捉物體周圍變幻的光影,通透得鮮活,不禁讓人感慨“其秀在骨,其厚在神”。這種美,或並非會被人很快發見,卻不會使人産生飽和感。基於這樣的原因,大概是這種美與人們已知的美接近,其獨特的魅力,在於是那些不易發現的美,隱藏在相似的畫面中變幻莫測的微妙之處。

《石榴和辣椒》 (水彩) 彭如華

 

她的新作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水彩畫,而包容了對自然、對社會的大印象。器物與神態,風光與色彩交融,烘托出強烈的視覺氣氛。中國西北風格,在構圖形式、用色上又有了新的創新——天上飄來的雨滴,形成了自己格調清新的獨特風格。

70歲的她,精神很好,健談,幾乎每天都在作畫,有時候一畫就是一天。一杯紅茶,祝願她。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