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國藝術家參加2011南韓濟州國際當代藝術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14 14:40:4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由南韓濟州島官方及濟州國際藝術中心主辦的第一屆“南韓濟州國際當代藝術展”于2011年10月17日至10月24日在濟州國際藝術中心展出。此次展覽的運營委員長白光益是目前南韓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展策展人之一,中方運營委員韓冬,中方藝術策展人邢罡。這屆展覽有來有自全世界的八十位的藝術家參與。中國藝術家章燕紫、邢罡、劉勃麟、張麒臨、顧群業、顧凱軍、王濛莎將攜作品赴韓參展。 參展藝術家及作品介紹:

章燕紫,當代水墨畫家,1967年生於江蘇,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首都師範大學雙碩士,現就職于中央美術學院。

章燕紫《 陽光的碎隙》

當代水墨 50cm×200CM*2 2010

《陽光的碎隙》,是透過現實的微觀闡釋,懸塵充斥的世間裏各種物與欲,隱含著、隱遊著,逃避了人類最為信任的眼睛。是光,讓塵微盡顯。當陽光穿透清潔後的衣物纖維,穿過本體的光被絲襪的絲碎裂成無數的射線,讓人類的眼睛清晰的看到了塵的存在與喧囂。這種碎隙是一種力量,一種通常被忽視的強大的力量。當它們呈現凝聚的狀態時,即是太陽的光芒。

邢 罡,獨立藝術家、畫家,1978年生於天津,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現工作生活于北京。

邢罡《鳥與花香•冰冷的魚》系列 當代水墨 45x48CM*9 2011

《鳥與花香•冰冷的魚》,無有邦的鳥像木訥的殲擊機一樣飄過;衝出浮雲的奇異之花,雖折損了很多,但毅力仍然頑強;冰冷的海底,被不斷進化著的魚,是深藏的慾望和渴望淩空一躍的追求,魚們懂得凝聚的力量,有對於海和人類的貢獻、有舒與張的表達、也有幻美的愛。無論是鳥、是魚還是衝出浮雲的花香都有一種理想,一種不願被籠罩、被壓抑和不甘於被束縛的理想,正是這種理想和捨身取義的精神構成向邊緣、向更大的界域探索之動力。

劉勃麟,獨立藝術家、雕塑家,1973年生於山東,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現工作生活于北京。

 劉勃麟《城市迷彩》City camouflage 行為攝影 2010

《城市迷彩》,乍一看,是“大隱隱于市”之舉。但細讀,卻讀出了一種對於現實社會破壞行為的無奈和拯救人類文明的精神寄託。藝術家把自己化身建築或場景的一部分,或隱于那個現實的場景,場景是空曠且虛無的,而被隱於此的肉身是有靈魂且真實存在的;這是一種心境的超越,超越了自我和現實的存在,也是一種對於拯救的渴望。

張麒臨,自由藝術家、畫家,1983年生於天津,畢業于北京服裝學院,現工作生活于北京&天津。

張麒臨《越界 Overstep the boundary》行為攝影Behavior photography 2010

《越界》,是紅與黑兩個世界、現實與虛幻兩個世界、生與死兩個世界... ...。越入則是思想禁錮和麻痹的紅墻,越出則是無限自由黑色宇宙;越入吃喝拉撒,越出涅盤極樂;越入或可生,或可生不如死,越出或可死,或可死後重生……藝術家拍攝了自己企圖越界的行為,警示和闡述了人生必須面臨的選擇,這種無奈的心理鬥爭不是一瞬之間能定奪取捨的,只有自我的精神蛻變和重塑自己的內心世界,才能改變和昇華,從而擺脫現實的束縛。

顧群業,藝術家&設計師,1971年生於山東。現就職于山東工藝美院。

顧群業 《FOOTBALL BABY》

架上繪畫 60x80CM 2011

是一個腳踩地球的怪物COS。命名源於COSPLAY,形象借鑒了龍的概念,是各種動物的拼湊,長著魔鬼的角、猴子的臉、ET的眼睛、蜥蜴的手、獅子的腳、狐狸的尾巴……。藝術家試圖以動漫角色來扮演人類。COS沒有耳朵,什麼都聽不見,沒有嘴巴,什麼都不能説。COS有著大而亮的眼睛,卻沒有眼珠。它有著長長的狐狸尾巴。俗話有言:“一不小心露出了狐狸尾巴”……很多人認為這是個怪物,但藝術家説,這是我們自己。

顧凱軍, 自由藝術家,1973年生於江蘇省姜堰市,現生活工作于天津。

顧凱軍《出山Out of the mountains》

圖片攝影Photo 2011

《出山》,是一種思考,是對於崑崙文化和太極太玄體系的思考,鏡像了古畫中的山水,加大了山的莊嚴與神聖,似乎以擬人的方式呈現出來,此時的山體被神秘所籠罩,雖然沒有出現山海經中的圖騰和神怪,但似乎這些生命體都隱在其中了,這對稱著的山與穴就好似神怪出沒的地方。

王濛莎,自由藝術家,1982年出生於江蘇無錫,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

 王濛莎 《似水年華》當代水墨 110x60CM 2010

《似水年華》,簡約的構成、淡淡的胭脂味兒,被民國風浸染;那種懵懂的少年純真,天性使然。作品中的女子,充滿了對於融入高速旋轉的社會機器的渴望,但又有種想遠離喧囂、逃離社會現實的念頭兒,只恐高處不勝寒;內心世界無比的矛盾,是融合還是旁觀?在舉棋不定中,出現了一種自我質問的新思維。正是這種思維,會給藝術家的創作帶來一種新的可能。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