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上海藝博會青年藝術家推介展 部分前衛藝術被指媚俗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15 13:47:22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上海藝博會青年藝術家推介展研討會昨舉行 部分前衛藝術被指媚俗

1. 《魚城系列之二》部分 金焰 油畫

2. 《臨在》 丁蓓莉 中國畫

3. 《我的朋友》 孫小野 雕塑

舉行到第六屆的“青年藝術家推介展”是每年上海藝博會的特色項目,今年推介展第一次將對象瞄準上海本土藝術家。在昨天開幕的藝博會現場,29位上海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佔據了4樓展廳。昨天下午,青年藝術家推介展研討會在上海世貿商城舉行,本土藝術的發展環境和年輕藝術家的精神呈現成為主要話題。

在場的青年藝術家紛紛表達了對於主辦方的感謝,其中丁蓓莉、韋萍等人表示像自己這樣的年輕人應當在長期探索中走出自己的堅持。

策展人朱其指出,上海雖然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然而近年來本土藝術發展卻得不到官方的尊重,民間資源利用又不夠,導致藝術人才大量流失。因此,政府應當更加大力度扶持年輕藝術家發展,僅僅靠一個藝博會顯然是不夠的,況且這只是一個商業的平臺。他同時以青年美術大展評委的經驗,提出當今年輕藝術家在藝術語言和技法運用上都已經相當成熟,只是在精神上相對欠缺,一些作品甚至退回到“時尚雜誌水準”。他同時指出一些前衛藝術在被市場主流接受的之後,以媚俗的姿態接受市場對它高價的收購,實際上精神層面卻被抽空了。

關於藝術作品中“精神”的論題引起了在場青年藝術家的熱烈響應,以卡通人物形象作畫的張健回憶了自己被人形容為“媚俗”時候的自我反省,李馭時則表示自己是畫街景的是否也能夠表達精神方面的內容。

朱其表示精神性和畫什麼內容沒有必然聯繫。四川美院的教授王林就此指出精神性不能泛化,不能説畫山水畫就一定有詩意,更應當反映現實、生活,這才是當代藝術的價值所在。藝術家應當有外在性,對於公認的東西敢於反思,如此,即便是文靜的東西也可以具有批判性。

畫水墨的年輕藝術家倪巍認為“不是繪畫表達精神,而是精神表達為繪畫”,“精神被物質截獲變成為繪畫”,因此精神的表達是自然生成的,不能刻意強求。而另一位同樣畫水墨的白瓔則表示自己的繪畫始終關注年輕人的生存現狀。

研討會中,來自上大美院的教授黃阿忠還提出上海不缺藝術家,缺少批評家的問題,很多批評家都得離開上海才能發展。在座人士一致認為上海的藝術生態很好,上海藝術家不存在集體認同感,因此獨立性很強。然而有人注意到此次展出參加者作品創新不夠充分。

文化部資訊處副主任張新建提到,有官員提出意見説,有些展品看了不舒服。他表示,作為官員,不該從個人舒服不舒服來作為評判標準,藝術應當具有更多包容性,多樣性。這樣,本土藝術才能留住人才,有更大發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