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正視或回避,皆為懷念:紐約紀念9·11十週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13 08:31:11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紐約以各種藝術展覽紀念9·11十週年 當代藝術均未直觀表現災難

美國民俗藝術博物館展示的織物作品“9·11國家致敬織物”。這是美國鋼鐵公司4位女性用3466塊方片組成的,織物中描畫出紐約城的天際線,兩座金黃色的雙子樓位於中心。

9·11事件或許是歷史上擁有最多影像記錄的災難性事件,世貿中心雙子塔的轟然倒地曾在美國人的集體意識上烙下了一個悲慘的印記。在事件發生10週年之際,紐約大多數主要美術館、無數畫廊和其他組織紛紛以展覽的方式表達紀念。

展現大規模傷亡事件這一主題,藝術史上有兩件經典作品:泰奧多爾·席裏柯(Theodore Gericault)的《美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和畢加索(Pablo Picasso)的《格爾尼卡》(Guernica),分別表現了法國海軍拋棄147名搭載者和德軍轟炸西班牙小鎮,它們逼迫人們直視歷史,引起心靈的震撼。然而,9·11後的當代藝術領域並沒有出現這樣的經典作品,有人認為當代藝術家已經無力承擔嚴肅議題。另一方面,圖像展現災難的功能已經為新聞媒體所瓜分,加上受害者家屬的激烈反應、論斷的懸而未決,都導致展覽場館有了自我審查的敏感,不再展示過於聳動的內容。十年之後,美國人民脆弱的內心傷口依然沒有癒合。

正視或回避,皆為懷念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S1分館(MoMA PS1)自今年9月11日至明年1月9日舉辦名為“9月11日”的展覽,讓人意外的是,本次由館長彼得·伊力(Peter Eleey)親自策劃的展覽中將不會出現任何關於雙塔、飛機、殘骸的圖像。只有一件作品是藝術家對於9·11事件的直接反應,藝術家埃爾斯沃斯·凱利(Ellsworth Kelly)將世貿廢墟規劃成他想像中的一片青草地。而其他40位藝術家的70件關於紐約的作品大多完成于9·11事件之前。

伊力表示這次展覽試圖“與記憶對話”,“我希望這個展覽可以給參觀者提供另一種視角,看到事件的發生對我們本身的生命,以及我們感受世界的方式産生了怎樣的影響。”

黛安·阿勃斯(Diane Arbus)的一件攝影作品呈現的是一張報紙在晚風吹拂下在紐約街口上下翻飛,它讓人們想起9·11的可怕景象,儘管照片本身拍攝于上世紀50年代。約翰·皮爾森(John Pilson)的一組照片拍攝于上世紀90年代末期,呈現了與雙子樓隔街相望的世界金融中心辦公室裏的親密生活場景。斯蒂芬·維鐵羅(Stephen Vitiello)的作品創作於差不多同一時期,這件聲音裝置將佔據展館的地下室,藝術家在當時的雙子樓北樓的91層錄下了大樓的聲音。瑪麗·露西爾(Mary Lucier)的影像裝置《黎明燒灼》(Dawn Burn)創作于1975年,她拍攝了東河上一次日出,陽光的亮度燒壞了錄影機,在菲林上留下了一個黑色的灼痕。這件裝置表現了創傷本身,以及創傷留下的持久不退的印記。

藝術家緣何嗓音含混

某些意義上,9·11之恐怖圖像的空缺並非沒有原因。2002年,9·11一週年的時候,藝術家Sharon Paz曾經展出過受雙子塔上掉落的遇難者的新聞圖片啟發創作的剪紙作品,貼在皇后藝術中心的玻璃窗上。它們僅僅展示了12天,就因為投訴被撤。2009年,一位上世紀80年代的藝術明星Eric Fischl,製作了一個比真人更大的青銅裸體像《翻滾的女人》,獻給9·11遇難者。這件作品在洛克菲勒中心僅僅展出了一週時間,也引起投訴,中心最後不得不把作品撤下來。一些展覽機構因此在選擇展品時進行了自我審查。

另一方面,當代藝術家的名聲日漸下降,他們被視為無禮、輕浮的群體,他們的名聲依靠大眾媒體的推波助瀾像氣泡般增長,他們怪異的新波普作品在拍賣會上賣出上百萬美元高價。很多人認為,他們根本不配承擔這種嚴肅議題。做出“氣球狗”之類作品的人,無法像畢加索、席裏柯那樣調和大眾的口味,他們僅僅只是幸運兒。9·11是一個公共事件還是私人事件?很多遇難者家人依然將之作為一種極為私人的事情。很多人認為藝術家無權再現其他人的死亡,這或許是一種冒犯,也會勾起人們的痛苦回憶。

事實上,逼迫人們回憶真相正是《美杜莎之筏》和《格爾尼卡》成為經典的原因,視覺藝術的傳統中因而擁有一種向不公怒吼的聲音。然而,如今9·11的圖景在視頻、影像中已經反覆展示,新聞記者暫時不需要藝術家的幫忙。

藝術家們也做了一些圖像作品,邁克爾·理查茲(Michael Richards)雕塑了一件真人大小作品,展現飛機飛入自己的身體——這件作品也將在布魯克林博物館的展覽“十年之後:紀念歸零地”中展示,不過,釘入身體的不再是飛機,而換成了釘子。

藝術在今年紀念活動中依然嗓音含混,因為有許多基本問題依然沒有定論:死去的是受害者還是英雄?攻擊事件失敗了,還是一次成功的挑釁?

以雙子樓的塵埃做素材

與那些爭議重重的作品相比,一些頗為溫和的藝術品已經受到了普遍的認可,比如街邊的紀念碑,10年之後倖存者的肖像,事件遺跡製成的藝術品——它們幾乎是作為文物被欣賞。

兩座大樓的轟然倒塌震顫了紐約當地藝術家的心靈,他們中的一部分利用事件留下的物品進行創作,是對於事件本身的紀念,也是縫合自己受傷的心靈。

艾琳娜·德爾·裏維羅(Elena del Rivero)就是這樣一位藝術家。災難發生前後,她一直生活工作在離世貿中心不遠處的杉木街(Cedar St.)。9·11當天,她恰好在故鄉西班牙。當她回到自己的工作室,發現窗戶全被震碎了,屋內一片狼藉,鋪滿了灰塵、碎片和紙張。她從工作室的廢墟裏小心地挑選出辦公室文檔、個人留言、其他文件,整理工作進行了足足5年,她的工作室逐漸回歸到清爽乾淨的樣子,而她也在這個過程中重拾起對於未來生活和創作的意識——9月7日至26日,紐約新博物館的大廳裏將會安放這件作品“家:一首聖歌”(Home: A Chant),3136張被燒灼過的紙片小心翼翼地縫在大棉布上,從天花板上像瀑布一樣懸垂下來,卻又帶著歷史的沉重。

美國民俗藝術博物館同樣將展示一件織物作品“9·11國家致敬織物”。這是美國鋼鐵公司4位女性組成的“鋼鐵拼布小組”用3466塊方片組成的,每塊上面都繡著一個在事件中罹難者的姓名。8×30英尺的織物描畫出紐約城的天際線,兩座金黃色的雙子樓位於中心。

曼哈頓下城文化協會的展覽 “何處惹塵埃?”(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呈現了中國藝術家徐冰的作品,展期自9月8日延續至10月9日。這件作品是徐冰2004年在英國威爾士首次製作展出的。9·11當天,徐冰在河對岸目睹了整個事件的發生,事後,他收集世貿中心轟然倒塌後飄散四處的塵土,將之佈置為一個禪意的空間,這是徐冰這件作品首次來到美國、來到紐約做展覽。也許,美國人在對於悲劇的紀念和自我療傷之餘,也期待著從其他文化中汲取觀念,對自我及世界進行重新反思。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