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徐悲鴻“八十七神仙卷”序跋草稿南京現身(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29 10:27:00 | 文章來源: 新華報業網-揚子晚報

“神仙卷”部分畫面。

接下來便是對此神仙卷的極度推崇:“古今畫家,才力足以作此者當不過五六人”,“可以頡頑歐洲最高貴名作”,“前後凡八十七人,盡雍容華妙,比例相稱,動作變化慮欄杆平板,護以行雲,余若旌幡明器,冠帶環佩,無一懈筆,遊行自在,”他很贊同“吾友張大千欲定為吳生粉本”的看法,也就是作者為唐代畫聖吳道子。

他又稱自己得遇上天恩寵,才會有緣收藏此卷,“不佞區區典守茲圖,天與殊遇,受寵若驚,敬禱群神與世太平,與我福綏,心滿意足,永無憾矣!”他寫下這段興高采烈的文字之時,戰亂已至,“先一日倭寇炸毀湖南大學,吾書此正警報至桂林。”

隨後他攜此卷出國,經廣州,達香港,走南洋,“留卷于港銀行鐵箱中,慮有失也,卒取出,偕赴印度,又留之聖地尼克坦。”最後終於攜卷回到昆明,豈知“卅一年五月,吾舉行勞軍畫展,五月十日警報至此,畫在寓所為賊竊去。於是魂魄無主,盡力偵索終不得。”終於在兩年後,在成都發現了“神仙卷”的下落,怕自己親自出馬會驚動賣方,於是找了朋友將其買回,只不過上面的“悲鴻生命”印已被挖去,“題跋及考證材料悉數遺失,幸早在港時中華書局印出,但卅五年勝利後返滬始及見也。”

徐悲鴻的字受康有為影響較大

雖是序跋“副本”,歷史和藝術價值同樣不可估量

1953年,徐悲鴻突發腦溢血去世。在丈夫去世的當天,悲痛的廖靜文就宣佈將徐悲鴻留下的一千余件作品和一千余件他收藏的歷代優秀字畫及萬餘件圖書資料全部獻給國家,這裡邊也自然包括這件價值連城的國寶《八十七神仙卷》。與《八十七神仙卷》裝裱在一起的,還有徐悲鴻鄭重書寫的長篇序跋。現在,南京又冒出了“差不多一模一樣”的序跋副本,那麼,它將何去何從?

黃先生告訴記者:現在已經有不少拍賣公司及私人收藏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幾次勸説他出讓,不過,他現在只想好好地收著。至於捐獻,他也頗為“不捨”。

《八十七神仙卷》是國寶,而徐悲鴻所書序跋,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也不可估量。

從卷面本身可見,徐悲鴻的書法藝術雖不及其畫作,但也頗有造詣:圓潤,平和,自然,用筆、結字和章法非常傳統,一點一畫無不牢守法度,某些細微處則可見其真性情。徐悲鴻的字受康有為影響較大,結體疏朗大方,但他的作品氣息更為沖和平淡、鋒芒內斂。通篇讀下來,得見國寶的狂喜之情、痛失文物的憂急之態、重得寶物的惜愛之心,無不歷歷在目。

而在南京的藝術家、收藏家看來,這幅長跋的出現,讓人們對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更增添信心。徐悲鴻在序跋中對吳道子的白描藝術極盡誇讚,更將其與希臘帕特農(文中稱班爾堆儂)神廟的浮雕相提並論,“吳道子之畫藝必於是增其不朽,可斷言也。為素描一卷,美妙已如此,則其莊嚴典麗、煊耀煥爛之群神,應與飛第亞史之上帝、安推娜同其光烈也。”這樣的隆重肯定,對於“中國畫過時了”等説法都是有力的回擊。

連結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為唐代畫聖吳道子的冠世巨作,也是吳道子現世僅存的一部白描絹本。是至今存世屈指可數的中國古代重要藝術瑰寶,代表了中國唐代白描繪畫的最高水準,原作縱30釐米,橫292釐米。畫面以道教故事為題材,純以線條表現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場景:神將開道,壓隊;頭上有背光的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傘蓋、貢品、樂器等,簇擁著帝君從右至左浩蕩行進。隊伍裏,帝君、神仙形象端莊,神將威風凜凜,眾多仙女輕盈秀麗。

《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國美術史上極其罕見的經典傳世之作,現保存在徐悲鴻紀念館,併為鎮館之寶。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