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上海青年美術大展大獎第七次空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24 09:29:41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上海青年美術大展已經舉辦到了第七屆,“特等獎空缺”的姿態保持了十二年。究竟是上海青年藝術家的藝術語言表達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還是評委的評判尺度過於嚴格?

 

  2011上海青年美術大展最後的評選工作上週末在明圓文化藝術中心結束,今年的主題為“炫”,由知名藝術家、評論家組成的評委從進入復評的202件作品中評出了一等獎2件,二等獎3件,三等獎5件,優秀獎15件,獎項的數量與往年相同。與往年情況相似的還有,象徵著此項大獎最高成就的特等獎依然空缺。這也就意味著從1999年起航的青年美術大展,歷經了12年,舉辦到第七屆,特等獎的頂峰始終無人企及。

“特等獎空缺”成姿態?

有藝術家提出,上海青年美術大展的誕生之初,在參展或者觀望的藝術家心目中普遍認可這是一個“沒有地域戶口限制”的大展,大展的開放度、多元化、包容度在當時美協展覽依然強勢的氛圍下獨樹一幟。當下國內一線影像藝術家、出生於北京通縣的楊福東在上世紀90年代末甫一到上海,就以油畫作品在青年美術大展嶄露頭角。

彼時的“特等獎空缺”,或許意味著對於某種既定評獎模式的挑戰,而時至今日,上海青年美術大展已經舉辦到了第七屆,“特等獎空缺”的姿態保持了十二年,是不是會有些疲憊?

究竟是上海青年藝術家的藝術語言表達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還是評委的評判尺度過於嚴格?十餘年沒有誕生一個大獎的青年美術大展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産生真正讓人“驚艷”的作品?

不缺技術,缺火花

當代藝術策展人、批評家朱其首次受邀擔任上海美術大展的評委,他提出,在本次大展上,確實缺少特別出挑的作品,“這與當代藝術普遍平庸化不無關係,青年藝術家面臨的也同樣是這個問題。他們技術不錯,但缺乏人文情懷,或者選取卡通題材,或者題材太陳舊,這裡既有美院課程結構上體現的缺陷,更重要的是社會環境娛樂化、商業化的趨向,整個時代在消費化,小情小調的東西自然比較多。”

“技術手段並非一個自身的語言系統,只能借助,卻無法彌補自身表述上的模糊不清。”歷任四屆評委的江蘇畫刊雜誌社副社長張正民認為,青年藝術家個人風格的缺失導致個性語言不太明確,要表達的屬於自己的藝術觀點模棱兩可。“要讓人看到智慧和閃光點,年輕人應該給人這樣的感覺,不能缺少銳氣,四平八穩地複製前輩未必是好事。”

置身於作品的包圍中,評委能感受到些許青年藝術家星星點點的火花閃動,雖然其中有模倣的影子存在,不少作品甚至一眼看去就能認出其模倣陳丹青等藝術家的創作手法,停留在他們那個時代的主題,而優秀的作品要反映年輕人自己的生活。

作品門類有局限

或許為了打開青年美術大展的維度,此次邀請的評委中特別增加了當代藝術家,藝術家劉建華首次受邀出任評委,在他看來,這應該是一個為青年藝術家提供創作方向的大展,但是“對於當代藝術的方向還需要調整”。

大展中雖不乏表現出年輕人敏銳的作品,但進入復評階段的藝術作品種類基本局限在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的傳統項目裏,而缺少當代影像、新媒體、裝置等當代藝術形式的介入,青年美術大展以先鋒試驗為始的展覽漸漸變得面目模糊。張正民表示,“或許,往當代靠一點,火花會多一些。開放度再大一些,再多元一些。”

幾乎所有接受採訪的評委的褒獎都指向了同一件參展作品,那是個裝置作品,與上海本地的城市記憶有關。

具體的2011上海青年美術大展獲獎名單將在9月初公佈,獲獎作品展將於10月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