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時代美術館上演“換位”藝術秀:“中國製造”背後的文化碰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12 09:10:53 | 文章來源: 新快報

■藝術家布萊恩創作中的作品,屆時觀眾將看到一個生活垃圾堆砌而成的“博物館”。

7月11日起,廣東時代美術館將推出首個主題策劃的中美藝術交流展“換位思考———在中國的美國製造”,以及圍繞“消費主義文化對當下的影響”、“東西方思維模式的異同”等問題展開的一系列中美藝術家對話研討會。

據介紹,5位來自紐約最活躍的中青年藝術家在美術館進行15天的駐地創作,利用從廣州各大批發市場裏發現的素材和物質材料進行藝術創作。策展人沈瑞筠表示,本次展覽中,“中國製造”的廉價日常品將成為連接美國藝術家和中國觀眾、中國藝術家的紐帶,也體現了藝術家對現實生存狀態的懷疑和批判。

挑戰大眾

對日常品認知習慣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中國製造”對國際市場産生了巨大的衝擊,據美國方面的測算,大量廉價中國産品和中國資源近幾年裏為美國的消費者減少了7000億美元的支出。而這些日常品赤裸裸地在各種當代藝術作品中“拋頭露面”,早已是見慣不怪,很多中外藝術家都以此來反映各自對現實生存狀態的懷疑和批判。

事實上,雖然都在使用同樣的元素進行創作,但文化差異又根本上造成了中美藝術家的創作出發點及作品中關注的問題是很不一樣的。此次,梅根·戈登、沙娜·莫爾頓、羅克薩娜·佩雷斯-門德斯、亞當·帕克·史密斯和布萊恩·扎尼斯勒等五位美國藝術家來到中國,零距離接觸他們耳熟能詳的“中國製造”産品,將為他們的創作提供新的可能性和更豐富的層次。沈瑞筠表示,幾位藝術家一如既往地向大眾對日常品的認知習慣發起挑戰,在“中國製造”的原産地重新認識這些産品,展覽涉及到了對多元文化和多重標準、全球主義和消費主義等問題的審視與反思。

打破作品傳統

靜態展覽方式

有別於一般藝術展,廣東時代美術館此次並不滿足於作品在展廳裏的靜態展示。“我們提倡的是一種態度,探討的是一種有效的交流方式。”策展人沈瑞筠表示,作為展覽主題的“換位思考”,同時還是理解彼此立場的有效交流方式。

展覽的項目執行梁健華告訴記者,五位受邀請進行駐地創作的美國藝術家,剛下飛機就領取了每人一本工作筆記、10000元材料購置費用和每天100元的生活費,“他們在接下來15天的創作過程都將一一記錄在案,其中還有三人接受攝影師以影像記錄的方式全程跟蹤,這些不僅僅是藝術家個人和展覽的珍貴文獻資料,更會成為觀眾從不同角度走進展覽和解讀作品的多元途徑。”除了與中國的現實發生關係的駐地創作,創作期間他們還會與在創作手法、關注問題上相對接近的五位中國藝術家,進行一系列跨越了兩種文化的針對性對話探討。沈瑞筠認為,文化的差異體現彼此的存在價值,理解對方不是為了變得彼此相同,而是為了找到合作的可能性,同時重新認識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