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鄭成功雕塑之父著名雕塑家李維祀先生逝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23 10:33:06 | 文章來源: 廈門網

李維祀先生

6月15日23點40分,著名雕塑大師、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原副院長李維祀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75歲。

李維祀是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當代著名雕塑家、當代優秀藝術教育家。作為鼓浪嶼鄭成功像的重要參與創作者,李維祀在歷史人物藝術創作方面有著獨樹一幟的探索和成就。他的雕塑代表作《林則徐》《施瑯》《屈原》《孔子》《陳嘉庚》《魯迅》《林語堂》……有著深遠的影響力。

李維祀我是一個邊緣人物

“我是一個邊緣人物。”這是李維祀老師對自己一生的洞察。

他認為,從地理上來説,他是遼寧黑山人,出生於中國北方的邊緣地區。“文革”期間他曾被下放到福建省的邊陲。當時他的檔案中有一條記錄:要把李維祀分配到最邊遠的地區,最邊遠的公社,最邊遠的大隊、生産隊去。最後他被分配到福建、江西交界處。他中年以後便定居於南方小島廈門,“偏安一隅”默默無聞長達二三十年。

他認為,從心態上來説,“我出身不好,又不是黨員。在那個歷史背景裏面,我是一個邊緣人物。”早年他在中央美院學習期間,學院曾有留學蘇聯的名額。儘管他學習成績出類拔萃,但他“出身”不好。按照當時的階級劃分,他是所謂“地主”出身。他很清楚,這個機會永遠也不可能落到自己的頭上,因此他從不去爭取。

回顧自己70年來的人生經歷和藝術經歷,他斷定自己屬於“邊緣人物”。他説:“我在美術界被人看重,但不被人吹捧。我的性格決定了我的命運是比較寂寞的……”

智慧的李維祀老師早已把自己的命運一覽無余:自己的立足所在不是中心,而是邊緣;自己的活動空間不是官方,而是民間。他對自己命運充分理解並坦然接受,他享受著與世無爭,從不覺得有什麼損失。

學生們點石成金的“伯樂”

在三明下放的十幾年中,李維祀聚集三明的眾多青年美術愛好者在一起上課,采風,辦展覽;他還時常下到工礦廠區,教工人畫素描,畫國畫。他可以把地道的廠礦工人江松點撥成當今的美術大家;在大學當教授時,他收到求助信後,親自登門拜訪一個素昧平生、初中畢業而且輟學在家的灌口青年——杜龍生,並讓他進自己在廈大的一個業餘雕塑進修工作室學習,不收一分錢學費,還讓他吃住在自己家中,最終把這個農家子弟培養成目前在廈門已經小有名氣的民間美術家。

在恢復高考的頭幾年,福建考上中央美院及中國美院等一流美術院校的學生,幾乎全部來自三明——這些都是李維祀的學生。

受李維祀影響的那一代三明美術人,迅速成長為福建美術界的中堅力量——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莊南鵬、華僑大學美術系主任江松、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原主任譚東鏗、集美大學美術系原主任陳和坪、福建美術出版社原社長林超等,都出自三明。李維祀至今被三明美術人視為“一面旗幟”。

李維祀1984年後調到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從教,曾任副院長,深受學生愛戴。二十多年來,更多的學生在他的教育和影響下走上美術創作道路和工作崗位。

李維祀教授的學生郭勇健,是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第一位博士,感恩于李維祀對他的深刻影響,特地寫了一本《創造的奧秘——李維祀雕塑藝術研究》(岳麓書社2007年版)。這是第一部關於李維祀雕塑藝術的專著。

郭勇健回憶説: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高尚人格,他的藝術思想,他的説話方式,他對每個學生的分別關注。第一次上他的課,他先讓大家作自我介紹,然後出了幾個題目,如“我最喜歡的畫家”,“我最喜歡的書”等等,讓十幾個學生每人寫一張交上來。李老師微笑著把我的答案看完,然後盯著我瞧了好一陣子。我們後來發現,他有“盯人”的習慣。他的目光傳遞著的總是關懷、寬容和慈愛。

李老師更是學生們藝術人生的楷模。“關門弟子”、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吳榮華説:“李老師儘管病魔纏身,特別是被帕金森症折磨了十多年——這對一個必須靠雙手落實思想的雕塑家來説,是非常致命的,可他還是充滿樂觀,總是滿懷希望。他一直堅持創作、堅持工作。手實在發抖,他就堅持畫國畫,寫書法,堅信那對治療有效……

在學生們眼裏,李維祀老師以優秀的作品立世,以高尚的品格傳人,為福建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易中天 “大老李”的作品我都喜歡

“李維祀的作品,我都喜歡。”易中天説。

易中天説,剛認識李維祀那會兒,我們叫他“大老李”。

大老李是個好人。寬厚、謙和、低調,個子大膽子小,出格的事不做,惹事的話不講。做雕塑也不會講價,憨憨的像個農民。出手卻是不凡,總有耐看之處,總有精彩之筆。就這樣,不緊不慢,埋頭苦幹,“秋後一算賬”,嗬,林林總總,蔚為大觀。

易中天説,李維祀的作品發自內心,與生俱來地閃動著一顆純凈的心,特別與眾不同,總能給人一份感動或者驚喜。李維祀是一位“不失其赤子之心”的藝術家。

文/圖 記者 黃曉珍

【師友評價】

錢紹武(李維祀的老師,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

李維祀是極有成就的藝術家,給新中國的雕塑事業增加了一把巨大的推動力。他的作品,透著一股浩然正氣,噴薄而出,渾厚博大,深沉剛決。“媽祖”巨像刻畫得淋漓盡致,親切、溫暖、慈愛,讓人信賴和依靠,無可超越。在廈大西校門,立著一本翻開的書,淩亂飛動的書頁又如即將淩空高翔的大鳥。維祀的素描和速寫,畫得很好,生動而傳神,展現了他的甜、酸、苦、辣。

鄒文(上海世博會世博局、上海規劃局景觀方案評委;清華大學張仃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第一次見到李維祀先生,便油然而生一股敬仰之情。那是一個令人震撼的“力量”。大個子,寬額,粗手,這是劫匪見了也得繞開走的人。儘管他疾患在身,但他的骨架,他飽經滄桑後的淡定,都透著沉靜的力量。

沉靜是威力的一種極致化的反襯;沉靜是力量不泄漏的積蓄。看見李維祀的雕塑、素描、書法,我想這正是那種有力量的藝術!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這種藝術因稀缺而久違。

作為一個雕塑家,李維祀的精神出口和歸宿,當然在於雕塑。素描和書法,為他聚集了充足的造型能量,他的雕塑便有了武器級的征服力。

崇尚力量的人,必敬慕英雄偉人。他塑造了那麼多版本的林則徐,他塑造的林則徐坦蕩、陽剛、豪邁、率性、豁達。讀他很多的作品,會體會到一種澎湃的話語。他是一位讓人可以立即聯想到米開朗基羅的中國雕塑家。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