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千年丹青,宋元氣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26 18:02:38 | 文章來源: 《外灘畫報》

9月29日-11月23日,“千年丹青:日本中國藏唐宋元繪畫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其中來自日本的展品有47幅,匯集了流傳日本的中國古代繪畫珍品,如今再度渡海歸來,與上博、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的20幅藏品共聚一堂。

正在上博展出的“千年丹青:日本中國藏唐宋元繪畫珍品展”,因珍品眾多,所以分兩次輪換展出,希望欣賞到全部珍品的觀眾,至少要去看兩次。展覽海報上出現的那幅著名的《李白行吟圖》,就包含在10 月26 日後展出的這批作品裏。

中國古代繪畫流向日本的大潮歷史上有兩次,第一次是12-14 世紀,即南宋、元時期,多由來往中日間的商旅僧人帶回。這些畫作大多是根據日本人的喜好而選擇的,並不是中國收藏中的主流風格。第二次則是在20 世紀初,由活躍于京都的學者、畫商有意識地大量蒐購。其中第一波大潮對日本繪畫的影響尤其重要,可以説,日本人的水墨畫直接從南宋繪畫中尋得靈感,極大地推動了纖細空靈的“日本趣味”的形成。14 世紀中,室町幕府將軍足利家族極為喜愛中國的藝術品,他收集的作品大多是南宋畫作,其中包含梁楷、牧溪、馬遠、夏圭、玉澗等名家。被尊為日本“畫聖”的畫僧雪舟,就直接師法馬遠、夏圭,其破墨山水也有梁楷的清晰印記。南宋諸家對日本畫壇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此次展覽中,我們也可以有幸一睹上述畫家的手跡。而因為杭州院畫代表人物馬遠、夏圭的繪畫風格在日本備受歡迎,連帶馬夏的追隨者像孫君澤、馬麟的畫在日本也頗有市場。此次能看到孫君澤的《雪景山水圖軸》,他的畫在國內很少見,而有5 幅署名孫的作品藏在日本。馬麟為馬遠之子,畫面比較細緻典雅,只是略少了馬遠的剛勁氣魄。

有幅傳為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畫幅中間只畫有一葉扁舟,舟上一位閒適的垂釣者,以及幾條淡淡水波,其餘均為留白。美國學者高居翰就認為,它很可能是從一幅大型挂軸上切割下來的,絹本有嚴重橫向裂紋。曾有多幅手卷被日本人裁切做成獨立挂軸,這和日本人的觀賞習慣有關。中國古代是把長卷和冊頁放在幾案上,站在案邊或坐在椅上觀摩;日本則習慣把立軸挂在墻上,盤腿打坐禪觀。比如此次展覽的另一幅畫——玉澗的《洞庭秋月圖》,就是把《瀟湘八景圖卷》分段裁切重新裝裱而成。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建築高挑寬敞,適合懸挂大型挂軸,而日本房屋相對低矮,所以藏品多是小幅寫意。細心者也許會發現,日本藏品的裝裱方式和中國藏品有較大差異,日本所用的隔水綾花團錦簇很富麗,綾子花紋比畫心還要搶眼;中國所用綾子比較素雅,花紋多是同色暗紋。

來自日本的這批藏品,原本分散收藏在京都國立博物館、奈良國立博物館、九州國立博物館等7 處,其中幾件早已定為日本國寶,出境展出十分困難,所以多數都是離鄉後首次返回故國展覽。例如,傳為王維所作的《伏生授經圖》、李成的《讀碑窠石圖》、宮素然的《明妃出塞圖》,都是中國繪畫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此次梁楷也有多幅作品在展,如《出山釋迦圖軸》、《雪景山水圖》、《李白行吟圖》、《六祖截竹圖》等,全面反映了他精於“工細畫”,也擅長“減筆畫”的高超才能,不愧是南宋畫院的天才畫家。

宗教性繪畫也是本次展覽中的一大亮點。一類是《二祖調心圖》、《寒山拾得圖》這樣的禪宗畫,一類是浙江職業畫師創作的精美佛教畫,如金大受的《十六羅漢圖》,還有多件神道畫。在宋代,士大夫間流行文字禪,此時出現了一部禪宗重要典籍《五燈會元》,記錄歷代禪師妙語悟道,或許這就是禪宗畫興盛的原因。禪宗畫筆法狂逸,意趣空靈,但一直被文人畫家所忽視,不在主流收藏之列。《布袋圖軸》繪一個和尚半身像,頭部身體圓碩,笑容可掬,用極少的筆墨繪就,十分生動。日本收藏了眾多這類繪畫,在中國反而很罕見。有的寺院一直保存著早年赴中國留學的禪僧所帶回的禪宗宗師畫:在弟子修業離開寺院時,送給他們作為紀念,部分畫上有宗師親筆題字。這與此時中國禪宗把禪師畫像作為傳道的一個重要手段有關。牧溪、顏輝、因陀羅,均為禪畫界的有名人物,他們的傳世畫作就大部分保存在日本。

同時期,寧波一帶有眾多工坊,專門生産民間使用的佛教畫。這些畫描繪細緻,色彩精研,一般以特定粉本為底稿,由不同畫工製作而成,題材多是《十王圖》、《羅漢圖》等,被稱為“寧波佛畫”。

若肯細心觀看畫面的題跋和印章,有心人就會發現,有一些展品是在清末的國寶外流大潮中流傳到日本的。如鄭思肖的唯一傳世作品《墨蘭圖》,即為清宮舊藏,畫上鈐有乾隆的鑒藏印鑒。這幅畫就是被溥儀老師陳寶琛的外甥因為急用錢而倒手賣掉。鄭思肖是南宋遺民,因而畫蘭花不畫根,喻國土被元人佔領,開創了後世元明文人畫畫無根蘭的風氣。可誰又會想到,這幅深懷故土的畫,最終卻永遠流落海外。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