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 宋元鈞窯瓷辨識

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 宋元鈞窯瓷辨識

時間: 2010-10-09 17:04:45 | 來源: 美術報
收藏 >

鈞窯,是青瓷係中的一個特殊品種,也屬宋代五大名窯之列。窯址在河南禹縣,該地古稱“鈞州”,因此而得名。鈞窯採用含銅的藍色乳濁釉為釉料,燒制的瓷品以其釉色的色彩斑爛奪目聞名於世,尤其他的窯變彩釉更是魅力無窮,深得宮廷和社會各階層的人士所喜愛。從北宋時開始創燒,到北宋晚期發展至鼎盛。鈞窯有官窯和民窯之分,有名的民窯為劉家門窯,官窯以八卦洞窯和鈞臺窯兩處燒造的産品最為有名,大量産品專為宮廷燒造。到南宋,該窯以禹縣為中心已發展成為當時北方最大的瓷窯係之一。其實,鈞窯的窯變瓷釉工藝,在唐代時就已有了,所以,唐代在禹州燒造的花釉瓷,可以視為是宋鈞的淵源。宋王朝南遷以後,鈞窯經過短暫的沉寂之後,于金元時期又曾再度得到復興。只是自元代以後,開始走下坡路了,至元末就逐漸停止了生産。元代生産的鈞瓷,無論胎釉,還是造型工藝,均大不如宋時,變得非常粗糙。這種明顯的變化和退步,倒是有利於現下鑒識時對於宋元鈞瓷的區分。

從胎釉的角度看,宋鈞瓷的製作十分講究品質,所制的瓷胎器形規整,胎質比較緊密、精細,少有雜質和空隙,胎色呈灰白色或灰褐色。與同期其他瓷窯的瓷胎胎骨相比,鈞窯瓷胎骨要略顯厚重一些,但由於其胎質緻密,燒造的瓷化程度較高,叩之聲音較為清脆。宋鈞的釉色以天青色為主,這種青色常偏向於藍,因此,有時也稱為天藍色。此外,尚有月白、藍灰等色。官窯器因運用銅紅釉的“窯變”工藝技術,色彩更為斑爛奪目、變化萬千。宋鈞釉質比較堅密,施釉又厚,因此,器物上釉層顯得很肥厚滋潤。又因釉厚而造成釉質下沉,這樣器物下部的釉就顯得更厚。民窯器較之官窯器施釉略薄,但由於製作精細,修坯嚴格,施釉厚薄得當,胎釉結合較好,所以,宋鈞一般很少出現流釉、粘足和釉層剝落等的現象。

宋鈞施釉時由於坯胎的乾燥不當,使釉層産生彎曲的裂痕和縮釉,而在高溫燒造時,釉質的流動中,又使之彌合,從而在釉面上形成狀如蚯蚓走泥般的彎曲紋痕,俗稱“蚯蚓走泥紋”。這一特徵,在宋民鈞和金元時鈞窯器上已較少見到,因此,它已成為鑒識宋鈞官瓷典型器的一個重要依據。須説明的是,現代倣品工藝水準大進,已能在倣器上成功地做出“蚯蚓走泥紋”,因此,面對這種現象,還是要仔細審察它的其他特徵表現,以免因大意而出錯。宋鈞大多采用施滿釉正燒,器物圈足多數無釉,但入燒前常在器底涂上一層芝麻醬色護胎釉。除了少量的盆、洗、盤類器採用支釘燒法外,其他一般均用墊餅法墊燒。用支釘燒的都在器底留下支釘痕記。因為在釉內含有鐵質,在焙燒過程中,鐵質在化學反應中在器物的口部及底部釉面出現鐵銹色或棕色,使胎質呈顯出“羊肝色”和“香灰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