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國當代陶瓷藝術綻放巴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18 18:32:45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開幕式上,一件件造型別致、製作精美的展品牢牢“鎖”住觀眾的目光,許多人不禁感嘆,朱樂耕的作品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體現了中國當代陶藝的繼承性與革新性。

據新華網報道: 16日晚,“新歷史語境——朱樂耕陶藝展”在位於塞納河畔的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行,在未來的兩個月時間裏,參觀者將近距離感受中國陶藝及中國文化的發展。

此次展覽共展出中國著名陶瓷藝術家朱樂耕近年來創作的百餘件精美作品,意在向法國觀眾介紹中國當代陶藝的發展水準。

中國自古以陶瓷文明世界,在中國歷史上,勞動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無數陶瓷精品,令世界矚目。世界各大博物館、美術館都藏有代表中國文化的瓷器精品。然而到了近代,隨著西方藝術的發展,傳統的陶瓷在西方社會並不僅僅作為日用品來使用。自1954年美國彼得.沃克思倡導“奧蒂斯陶泥革命”和同期日本八木一夫現代陶藝的實踐探索,現代陶瓷藝術突破成型製作限制,轉變了容器構造,並不斷接受現代藝術的滲透,流派不斷涌現,1960年代的“怪怖主義”,1970年代的超寫實主義、裝置藝術和新浪漫抒情風格,1980年代的多元化和自由主義,1990年代的綜合風格。而中國現代陶藝起步于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仍未取得應有的國際地位。

中國制瓷的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它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窗口,也是一個縮影。歷史上,法國人對於中國的陶瓷藝術並不陌生,法國民眾熱愛中國瓷器,喜歡收藏中國瓷器,不僅是因為它們的絢麗多彩和巧奪天工,通過它們,可以體味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很多博物館都藏有來自於中國明清時期的精美瓷器。但是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和城市的發展延伸了中國當代陶藝的發展空間,中國的陶藝家更是以中國本土文化與現代社會觀念相融合,創作屬於自己的陶藝作品,對此,法國人卻並不十分了解。

中國的現代陶藝誕生於改革開放以後的景德鎮陶瓷學院,朱樂耕作為景德鎮陶瓷學院老一輩陶瓷藝術家,對中國現當代陶藝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朱樂耕陶瓷工藝基礎紮實,對傳統陶瓷藝術精心研習,他擅長五彩、新彩,以研究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為起點,吸收現代外來藝術的視覺方式和造型手法,致力於創作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陶藝作品。

朱樂耕作品“天馬”是一件富有韻味的作品,也是一件有故事的作品。這件作品是以玉一般的青瓷材料構成的,一匹瘦勁而晶瑩如玉的“天馬”停立在一片如碧透的雲海,如清澈的湖泊。朱樂耕採用剔透溫潤的影青釉,並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強調材料的透明性和流動性,同時保持泥土的天然肌埋特徵,在積釉深厚的地方,色澤青如翠玉,釉質稍薄的地方,清淡如白雲。整個作品渾然一體,,體現了東方人所追求的意境和審美趣味。朱樂耕喜愛影青釉,但朱樂耕並沒有完全使用傳統的釉質,而是突出了其特點,任其流動性更大,更透明,更溫潤,更厚重如凝脂。

這次展覽是朱樂耕個人的,但在個人身上也折射了一個國家文化的當代發展。近三十年來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中國陶瓷藝術也有了大踏步的發展,有其實現當代陶藝在老一輩與青年陶藝家的努力下,正逐步走進全球視野,恢復中國陶瓷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競爭優勢。

朱樂耕,1952年生於景德鎮,1988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曾任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陶瓷藝術設計學科學術帶頭人、江西省學位評審委員會委員,並獲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2003年調入中國藝術院研究院工作,並擔任該院的陶藝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陶藝展,先後共有四十多件作品獲獎。1995年、2000年兩次在新加坡舉辦個人陶藝展,新加坡報紙“新民晚報”、“新民日報”做了專題報道;1997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陶藝展及“朱樂耕陶藝研討會”,“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中華英才”、“今日中國”、“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裝飾”雜誌、“美術”雜誌等媒體對展覽會和作者及作品都作了長篇的專題報道,在京城引起較大反響。1998年、1999年、2000年三年連續在香港舉辦個人陶藝展,香港“新報”、“大公報”做了專題報道;2002年在南韓漢城麥粒美術館舉辦個人陶藝展,2003年其為南韓漢城麥粒美術館和麥粒音樂廳所創作的系列大型環境陶藝——“時間與空間的暢想”、“生命之光”、“歲月的記憶”、“歡樂時光”、“黑與白的對話”、“山巒、月色、蒼穹”等作品落成,同時舉行落成典禮招待會。兩次活動均引起南韓各媒體的密切關注,南韓的“朝鮮日報”、“中央日報”、“國民日報”、“京鄉新聞”、“陶藝”雜誌、“建築”雜誌、“理想建築”雜誌、“人與環境”雜誌、“工藝”雜誌、“音樂”雜誌、KBS電視臺、江南電視臺等南韓的各大媒體都對其做了專題的報道,中央電視臺美術星空專程到南韓漢城追蹤拍,並做了專題報道。在南韓的陶藝界、建築界以及音樂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朱樂耕的“夏日的風”、“藍色的晚宴”、“荒原”、“冬日之黑夜”、“冬日之白晝”、“夕煙、炊煙、人家”、“空間的思考”、“洪荒時代”、“宇宙之初”、“天地之始”、“生命之孕育”、“佛性”等系列陶藝作品被南韓麥粒美術館和亞洲美術館收藏,還有“風箏”、“京劇人物”、“唐人詩意”等系列作品被日本“中國美術館”收藏。另外作品“梅”被國務院紫光閣收藏。作品“鄉土”參加由文化部主辦的“中國當代陶藝”歐洲巡迴展,作品被文化部收藏。作品“牧歌”被歷史博物館作為“世紀收藏作品”收藏。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