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為什麼故宮藏品走不出北京?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16 18:18:08 | 文章來源: 財新網

每次看到有人在報紙電視上誇耀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藝術品如何的珍貴、以及數量如何龐大——據説多達150萬件——都讓我感到遺憾、甚至是憤怒,反正不會是自豪。

這樣多的文物藝術品到底有多少公開展出過?多少被北京以外的中國民眾欣賞過?多少又影響到當代的藝術創作、激發了新的靈感?就我的記憶而言,除了扳著指頭數得出的幾次在外地、外國舉辦的的大型巡迴展覽以外,故宮只是在紫禁城裏的幾個展廳展出自己的收藏品,還有昂貴的門票。外地人如果想看下這些文物,需要在假日,即所謂的“旅遊黃金周”裏擠上飛機、火車、汽車趕到北京來參觀一下,然後匆匆逃回自己的故鄉。

這種“鎖在深宮不見人”和“黃金周裏人擠人”的悖謬狀態讓我感到困惑,這個中國最著名的博物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在紫禁城這個著名建築物裏——竟然如此固執、自私的把自己限制而北京這個城市之內,從沒有想到走出北京的可能性。

作為對比,我想到旅行中走過的歐洲城市,在西班牙,我看到馬德里為總部的提森•波尼米薩美術館(Thyssen-Bornemisza Museum of Art)已經在巴塞羅那有分館,正在南部海濱城市馬拉加——畢加索的故鄉——合作把一座老建築改造成提森美術館分館。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蓬皮杜中心在外省設立分館的計劃也正在實施中,當然,盧浮宮走得更遠,他們甚至還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要開設分館,精明的法國人玩的是雙重標準,在法國國內開設分館主要是為了讓民眾方便地分享以前由巴黎壟斷的文化資源,而在國外他們則是想賺錢。

北京和法國的首都巴黎類似(但中國的國土面積比法國大得多),長期的集權導致首都擁有最多的大學、博物館、劇院乃至藝術家,太多的公共文化資源集中在北京,讓地方省市——除了上海、廣州稍好點——顯得多少有點貧瘠。結果就是,各地民眾如果想看到故宮裏收藏的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之作,要麼花費不菲的金錢、時間成本來偶然來北京瞄一眼,要麼就呆在家裏看電視上的誇張解説。

中國的經濟學家常談論中央和地方財政分權的話題,我想,類似的,也是時候重新標定中央和地方的文化權利邊界的時候了,同時,國立博物館也需要從原來那種注重保存——而且壟斷性保存!——向注重分享、公共服務方向轉型:故宮博物館、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之類的國立博物館以及國家話劇院、交響樂團實際上是全國財政支援的,可北京以外的的民眾應該有的文化權益卻長期受到忽視。這些中央院團、博物館要麼很少去地方展演,要麼去展演也多是高價的商業性演出,而缺少那種普及型、公益性的舉動。

尤其是中央政府管理、資助下的國家級文化機構,無論博物館、演出團體,都應該重新考慮北京、中國和國際這三大塊的位置,考慮盈利性展演和公益性展演的合理劃分。中央財政支援的、也就是説是全國納稅人供養的博物館、美術館、劇團等等都應該考慮如何把自己掌握的資源更方便的與地方省市進行分享,類推下去,在一個省內,位於省會城市的省級文化機構也應該和更低一級的市縣形成一個文化分享和分權的正常機制。

比如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珍藏在考慮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是否可以探索如何讓全國民眾更方便的欣賞呢,方式方法很多,比如走出北京至少可以有兩種方式:

一是故宮可以考慮在南方和西北設立分館,這樣就可以巡展,把北京展過的展覽拿過去繼續展出,我想在各地大興土木的情況下不缺少這樣的建築空間,不論是新修建還是和當地的博物館合作。

另外一個就是故宮可以考慮和地方省市的機構合作進行更多的巡迴展覽,回饋國民,其實這並不是難事,把故宮不定期舉行的特展可以直接拿去各地巡展,以各地目前的發展水準,多數是可以滿足諸如空間、溫度、濕度等展覽場地硬體條件的。唯有一點,珍貴文物的保險費用高昂,這可以採取由政府的文化基金提供保險擔保,特別展覽的門票中央和地方博物館、展覽館平分等方式。

可是我對住在北京的中國中央政府的文化官員關注我的小小意見並不抱太多期望,因為他們目前可能正忙於策劃“輸出中國價值觀”的偉大計劃呢。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