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衰變的穹頂”獲得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特別榮譽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01 16:32:02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衰變的穹頂”由許多微小的木條搭建而成,“穹樓”狀的空間
正暗示著人們可以在這裡與建築相遇

巴林國家館展區的木屋裏按照三位漁夫的原生態記憶進行佈置
 

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頒獎典禮于北京時間29日上午在“水城”舉行,展會最大獎項金獅獎爆冷由初次參展的波斯灣小國巴林奪得。中國美院建築學院院長王澍以“衰變的穹頂”(Decay of Dome)獲得特別榮譽獎,成為了首位以個人名義登上該世界第一大建築展領獎臺的中國建築師。

論起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最大的黑馬,巴林當之無愧。位於主題展展區邊緣的巴林國家館擊敗了此前呼聲甚高的瑞士、荷蘭、比利時等坐落于主展場的多個國家館,摘得金獅獎。巴林國家館本屆參展主題為“拓荒”(Reclaim),旨在通過建築的語言呈現出巴林海岸線的變遷。策展團隊採訪了三位當地的漁夫,請他們對著鏡頭講述對於土地與海洋的回憶。展區內放置了三個小木屋,屋裏按照三位漁夫的原生態記憶進行佈置,木屋裏還各設一個熒幕,使得觀眾可以走進木屋,席地而坐,傾聽漁夫暢談他們的故事。策展人把巴林國家館的創意形容為一個“沒有建築師的建築”,而這正是他們獲得評審團青睞的重要原因。評審團認為,巴林國家館表面上看不出建築師的手筆,而事實上建築師卻隱身其中,巧妙地將遠方的海拉近了展館,手法謙遜而深刻,也與“相逢于建築”的大主題緊密相連。

此次的終身成就獎頒給了我們所熟識的“央視大樓”的設計者荷蘭建築師庫哈斯,2006年過世的日本建築師條原一男也與庫哈斯一起榮獲了組委會特別獎。金獅獎最佳項目獎由日本建築師石田純也獲得。此外,組委會還增設了三個特別榮譽獎,中國建築師王澍與印度孟買工作室、荷蘭建築師皮耶特·奧多夫(Piet Oudolf)一起分享了這一殊榮。

此次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策展人是該獎創辦以來的首位女性策展人——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

王澍:穹頂暗示了一種相聚

首位獲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特別榮譽獎的中國建築師王澍
 

早報記者在得知獲獎消息後立刻連線身在威尼斯的建築師王澍。評審團給予王澍作品“衰變的穹頂”的評語是:作品輕盈、簡潔,且具備移動性,可以快速搭建與拆卸,對環境不會造成負擔。對於展會評審的嘉許,王澍顯得十分高興,言語中充滿了自信。其作品“衰變的穹頂”由許多微小的木條搭建而成,“穹樓”狀的空間正暗示著一種相聚的可能,人們可以在這裡與建築相遇,與建築展的主題十分契合。巧合的是,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海報上所繪製的羅馬萬神廟本身就是一個以穹頂大廳為中心的集中式建築,也是以“圓”為主導風格的建築。談到設計理念和初衷時,王澍解釋:“可能在大多數人眼裏,‘穹樓’是西方建築特有的形式,我的建築雖然在外形上借用了這個西方建築傳統形式,但我在搭建方法上卻滲透了很多中國建築的手法。”

作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建築師,王澍對身處中國本土建築教育環境的建築師提出了幾句箴言:“我覺得年輕建築師要更加重視建築的原創話題。普遍來看,中國的建築師往往對真正原初的創造性概念比較模糊,他們中很多人都是參考著已建成的作品和方案,在模倣中思考。”在王澍看來,諸如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此類的建築展用意並不在展示完成的建築,它重視的是未來建築的發展趨勢,而創新與發展正要從歷史和傳統中吸取養分。中國建築是世界上傳統延續最長的建築體系,從都城的規劃建設到建築的設計施工,乃至於裝修裝飾,都有自己的理論與方法,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對於傳統的創造性保留正是中國建築的原動力。“我覺得未來的中國乃至亞洲的建築,都需要從自己的根源出來,延出原創性的努力。”王澍説,“我們的建築業需要的是批判的創造,建築傳統需要的是進取的保護。”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