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國館正式亮相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9 00:17:13 | 文章來源: 人民網

文化部外聯局局長助理項曉煒在中國館開館儀式上致辭

建築師朱培的作品易園 

8月27日下午16時,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在威尼斯處女花園及軍械庫開展,在3個月的展期裏,中國國家館將推出一場“來此與中國約會“的展覽,向歐洲乃至世界展現中國建築師的作品和創作理念。

建築展是具有上百年曆史的威尼斯雙年節的重要活動之一,自1975年以來,每兩年舉辦一屆,至今已有25年的歷史。本屆雙年展聘用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妹島和世為總策展人,她確定的主題為“人們相遇于建築”。與這一主題相呼應,又體現中國的特色,策展人唐克揚確定《來此與中國約會》為中國館的主題。

中國館參展作品包括建築雕塑、裝置、影像及綜合媒體等作品。其中有國內知名的建築師朱培的作品,其裝置是以景觀的方法處理建築,採用透明塑膠材料配合LED光照,並結合場館的全天日照變化形成光線變幻的園林式空間;大型活動場景設計師樊躍、王潮歌是公眾媒體所熟悉的人物,他們這次帶來的作品是舉重若輕的“小”裝置,它強調的不是實體的建築營造和壯麗的視覺效果,而是觀眾在不經意間發現的空間無垠的動態。景觀建築師朱育帆以鋼板及不銹鋼板鑄造了一個廣場式開放空間的“流浮水印”,其中糅合了東方人對於景觀的認知,規範和提示著人在環境中的行為;以上三套作品在思想方法上拉開了層次,隱喻著不同文化、人群、思想交流的場所和可能性,不僅切合了本屆雙年展的總主題,而且具有獨特的可視性和提供觀眾進入體驗的可能。

本屆展覽還選擇了兩位以“人和空間”為創作對象的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家徐累的作品所應對的是空間與“看”的關係,他的裝置如同他的架上作品,既眷慕于傳統又對之進行反思;藝術家王衛長期以建築裝置作為思考媒介,他的行為攝影作品以一種直接有力的方式,感性地營造了空間,為人們的“關係”和“交流”帶來變化。

8月27日,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中國美術館館長、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負責人范迪安(前)在開幕儀式上講話。

范迪安:期望世界與中國思想約會

“來此與中國約會”是由策展人唐克揚提出的方案,在經由文化部組織的專家委員會評審後最終敲定為中國館的主題。圍繞著“來此與中國約會”的主題,參加本次展覽的著名導演王潮歌、北京奧運開幕式導演團隊成員樊越、北京奧運會數字媒體中心設計者朱培等5位藝術家,將在展覽期間將展示包括建築雕塑、裝置、影像及綜合媒體等6件作品。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館專家委員會主任范迪安認為,5位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很好地契合了“來此與中國約會”的主題。

范迪安説:“這5位中國建築師和藝術家用他們最新的作品來參見這次建築盛會,一方面表明他們與世界建築界和建築師們的一些共同思考,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們用中國的思維和觀念來思考建築和藝術,所以這次中國館的開幕也使得朋友們有機會來這裡和中國約會,特別是與中國的文化思想約會。”

8月27日,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兩名兒童在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參展藝術家朱育帆的作品《流浮水印》上玩耍。

外國建築師:中國館越來越重要和引人注目

中國國家館經過嚴格的選定標準和程式選定的展品也很快得到了前來參展的義大利觀眾的讚賞。來自米蘭的建築師多迪表示,中國展館在威尼斯雙年展上正顯得越來越重要和引人注目。

多迪説:“中國館2006年第一次在威尼斯雙年展亮相的時候我就來參觀過,當時還只用到這個地方的室外部分,而在第二次參展的時候展出的場地就應擴展到室內了。作為一名建築師,我想説,無論是從藝術價值、創作理念和還是全局性來看,中國的參展作品一直以來都有著非常高的品質。當然,2006年的時候中國的參展作品還稍微顯得有些含蓄和低調,而到2008年的時候我們就覺得展品多了很多新意和可看性,而這一次的展出讓我覺得,中國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的形象越來越突出和鞏固了。”

本次中國館的展覽適逢義大利中國文化年,並已經被納入到中國文化年的活動內容當中,因而有可能在一個更有影響力的背景下向歐洲和世界展現中國建築的歷史文化以及中國當代建築藝術的特色,成為中國參加國際重大文化藝術活動的一個亮點。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