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窗花姑娘PK巧手漢子 蔚縣剪紙今展異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01 19:59:45 | 文章來源: 北京晚報

 

國內首位“窗花姑娘”和“巧手漢子”將隨著首屆中國剪紙藝術節暨第十屆山花獎·民間工藝美術獎(剪紙類)評獎今天在河北蔚縣開鑼展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各大剪紙門派百餘位剪紙大師上萬幅剪紙佳作集聚蔚縣。

蔚縣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剪紙藝術之鄉”,“中國剪紙藝術研究基地”,此前,2006年5月蔚縣剪紙以剪紙項首位的身份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10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2009年1月,由北京大學、新浪網等聯合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中國創意城市文化名片”評選活動中,蔚縣剪紙與蘇繡、鈞瓷一起榮獲“民俗名片獎”。

世界剪紙看中國,中國剪紙看蔚州。在首屆中國剪紙藝術節上,中國首條剪紙一條街將舉辦別具特色的開街儀式,滿城的剪紙文化衫是其一大亮點;蔚縣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千年古縣文化古樸雄厚,原生態自然風光旖旎。剪紙藝術節還首次引用形象人物“窗花姑娘”和“巧手漢子”用以弘揚剪紙文化藝術。此次全國盛會名家雲集,可謂中國剪紙藝術交流的聖殿。剪紙藝術節期間還將舉辦剪紙藝術理論研究高層論壇,發表弘揚中國剪紙藝術的《蔚縣宣言》等。中國民協馮驥才主席讚揚蔚縣有“三花”,即空中草原的自然之花“雪絨花”、民俗之花“打樹花”、民間藝術之花即剪紙“窗花”,“蔚縣剪紙是中華民族一種美麗的象徵符號”。

據考證,蔚縣剪紙已有二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是全國唯一一種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點彩剪紙。

“蔚縣剪紙”的起源,還得從上個世紀初説起。蔚縣位於張家口的南面,是連介面內、外的必經通道。因為一些商人來往的緣故,歷史上,當地曾經聚集了各類能工巧匠,而蔚縣的點彩剪紙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當時叫“窗花”。和其他地方“窗花”不同的是,它採用的工藝為點彩(染色法)而不是傳統的單色剪紙。

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與創新,蔚縣窗花逐漸擁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工藝流程,大致可分為:製作底樣、紙坯製作、刻製、染色和成品五個階段。製作工藝糅合了楊柳青年畫和武強木版年畫,以構圖飽滿、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工藝奇特為藝術風格,獨樹一幟,被譽為華夏剪紙之最。所謂“陽刻見刀,陰刻見色,應物造型,隨類施彩”而成,具有很高的觀賞性、收藏性和實用性。

蔚縣窗花中最富吸引力的部分是戲曲人物剪紙。喜好看戲的剪紙藝人們將村堡戲樓上熱熱鬧鬧的演出,復描到他們的剪紙窗花上。這些豐富多彩的民間戲曲,定格了蔚縣窗花最精彩的部分。對於愛看戲的蔚縣村民來説,窗花變成了凝固在窗戶上的演出,天天坐在自家的炕頭上就可以看到了。剪紙藝術和戲劇演出的聯袂、貫通,將這兩種民間藝術形式珠聯璧合地統一起來,便孕育出了剪紙藝術中的一個新品種,那就是蔚縣窗花,充滿了濃郁的本土特色。

蔚縣的剪紙藝人們常説:“窗花如果想做得好、賣得歡,自己也必須懂得戲、會講戲。”事實正是如此,蔚縣剪紙藝人中真正的高手無一不是戲迷,甚至本人就會唱戲。因此,他們懂得戲文、熟悉戲子的身段,對人物衣服的顏色和唱、念、做、打的姿態更是了然於心。有些藝人還喜歡看《水滸傳》、《紅樓夢》和《封神演義》之類的古書,甚至為了刻好戲曲人物窗花的神韻特意請專家講戲。即便是現在,地道的剪紙藝人談起窗花上戲曲人物的名字和故事還是如數家珍,能津津有味地講齣戲曲故事的來龍去脈。因此説,蔚縣窗花的主要題材源於戲曲,同時又是戲曲表演的再創造。其構圖樸實飽滿,造型生動,優美逼真,色彩對比強烈,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內容涉及戲劇人物、神話傳説、歷史故事、戲劇臉譜、古裝仕女、名勝古跡、翎毛花卉、鳥獸蟲魚、喜喪節俗、草木動物等3000多個品種,被外交部確定為國家外事活動饋贈佳品。在歷史發展中先後涌現出王老賞、周永明等一大批優秀的剪紙藝人和藝術家,現在全縣有108個村中分佈著剪紙藝人,從業人員達30000余人,目前研製開發了剪紙畫、掛曆、賀年卡、旅遊紀念品等系列剪紙産品,是蔚縣的支柱産業之一。

如今,窗花(蔚縣剪紙)已成為蔚縣五朵金花(窗花、雪絨花、樹花、雕花、杏花)之首,成為提升“京西蔚縣”文化旅遊品位的一張靚麗名片。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最古老的民間裝飾藝術之一。由於材料易得,形象美觀、適應面廣等原因,與普通百姓的生活産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特別是在鄉村,樸實的農家婦女利用閒暇,信手剪下的一兩片紅紙,不僅可以緩解一天的疲勞,更表現了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雖然在全國各地都可見到剪紙,但其風格也不盡相同。從剪紙現狀看,民俗剪紙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也存在著一定的地域差異。北方和南方的剪紙在風格和用途上就存在這種明顯的區別。北方等地的剪紙藝術多用於喜慶場面的裝飾,而淮河以南地區的民俗剪紙,更多地關注其使用價值,多用來作為枕頭、衣帽、鞋子等繡花紋樣。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可見到的民俗剪紙形式主要有單色剪紙、染色剪紙、套色剪紙等。單色剪紙通常是用象徵吉利、能夠烘托喜慶氣氛的大紅紙剪成。剪紙造型的外輪廓簡練,與內部鏤空的點、線、月牙紋、鋸齒紋形成對比,能夠産生一種和諧的韻律美,造型樸素大方,有很強的地域特徵。染色剪紙是用白粉紙或宣紙剪出形象後,用不同顏色浸染而成。套色(或稱鬥色)剪紙是用不同顏色的紙,根據形象裝飾部位的需要,剪制套色而成。

“蔚縣剪紙”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一種較為獨特的流派,與國內其他民間剪紙大多用剪刀剪制的方法不同,是用刻刀刻製出來的。在刻法上採用剔去線條、留下大面積形體的陰刻為主;以鏤空大面積的形體、只留下線條的陽刻為輔,充分發揮色彩的渲染和增色。“三分刻七分染”、“細靠刀工活靠染”的特點形成了蔚縣剪紙精細古樸、色彩明艷的風格,從而奠定了蔚縣剪紙在全國獨樹一幟的地位。

作為“中國剪紙藝術之鄉”的蔚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東距首都北京244公里。歷史源遠流長。古稱蔚州,又名蘿川,曾是“燕雲十六州”之一。殷商時期為古代國地,戰國歸趙,秦時為代郡,北周宣武帝時始置蔚州,民國年間改州為縣至今。蔚縣文化底蘊深厚,境內名勝古跡不勝枚舉,有200多萬年前的東亞人類起源地泥河灣遺址,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春秋時期的代國遺址,雄偉壯觀的趙長城遺址,挺拔雋永的南安寺塔,鬥拱飛檐的玉皇閣,風格獨特的暖泉西古堡“甕城”,梵唱繚繞的重泰古寺,京西現有保存最完整的蔚州古城,還有最負盛名的古堡和古戲樓,歷史上就有“八百莊堡”之説,村村有堡,堡堡有廟宇戲樓,堡連堡成鎮,鎮鎮匯成了古老豪放的蔚州。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