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中國風格·時代丹青——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研討會”在京召開。此次研討活動由展覽藝委會成員,幾十位美術理論家、美術批評家到場,龐大的陣容以學術研討的形式為此次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畫上圓滿的句號。
第九屆藝術節堪稱是改革開放以來美術界的一次盛會,九藝節中的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更是成為最受歡迎的環節之一。“中國風格·時代丹青——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自2月底開始籌備,經過4個月時間的啟動、製作方案,統一思路、創新辦法、徵稿展覽、組織策劃,在豐碩的成果背後,也總結出更為珍貴的經驗。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中國風格·時代丹青——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的當下意義、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當代美術主體的建構、如何理解當代美術創作中的中國風格和時代標準、中國當代美術的海外推廣策略以及中國寫意精神的當代性價值5個議題,從學術構想、學術主題、組織機制、實施辦法等方面展開了深入探討。
會上,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作了總結發言,在祝賀展覽圓滿完成的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提出在國畫、油畫、版畫的基礎上,未來的展覽將更全面地涉及雕塑、書法篆刻、民間藝術,並進行海外推廣計劃。計劃將由下半年開始,展覽按作品類型進行分配為6項,分別在中國駐海外的12個文化中心舉辦,形成共計72展次,大力推進海外中國藝術文化知識的影響。同時,更重要的是中國自身美術發展工程的建設,做到全民普及的宣傳,配合國家完成文化發展戰略更快更好的推進。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此次展覽較之往屆在藝術節中的美術活動,不僅是規模擴大、層次提高,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文化部對於中國藝術節如何在新的形式下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人民,面向世界的一種姿態。對今後推動整個中國美術展覽的研究、傳播、交流等系統工程,確實有著十分實際的意義。而此次體現在展覽作品和藝術家“選擇”上的新嘗試,其背後反映了深刻的學術主體的責任意識。他指出,經歷了30多年“美雨歐風”的侵襲和曲折反覆,中國文化應更具備清醒的主體意識,具備積極的建構性姿態。
美術理論家邵大箴指出,不必限制藝術家的個人風格發揮,而藝術家同時應畫得更自由些,也就是提倡“輕鬆中有嚴肅,平淡中有莊重”,只有這樣,我們的作品才能為人民大眾接受,才能走向國際。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在此次研討會上提出,要重視跨文化語境,要有學術包容,並考慮最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形式等美術海外推廣的建議。比如重視對外美術教育、在孔子學院開展美術講座等。中國美術館研究員劉曦林指出,無論展覽怎麼變化,鮮明的主題口號、沉潛的藝術心態,是伴美術發展的不二法則,也是對藝術家的時代要求。
本次研討會持續了一天時間。與會專家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該項展覽與中國美協組織的全國美展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對於中國當代美術發展主體的建構,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研討會是對“中國風格·時代丹青——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的一次總結性研討。與會專家通過此次研討,普遍將眼光與問題放在了更長遠的將來。這其中,展覽定位、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當代美術主體的建構、中國當代美術海外推廣,成為了此次研討的中心。應該説,此次展覽集中代表了中國風格與時代的聲音,是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