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在上海度過了小學和中學時代。這個時期,我有幸在上海美術展覽館參觀過顏文樑先生的個人畫展,也曾在上海青年會聆聽過他風趣而幽默的“色彩瑣談”等美術講座,後來又在福州路的美術書店購到其油畫小輯一套,共八幅。他的作品和為人態度,後來竟成為我立志報考浙江美院的動因之一。
顏文樑先生(1893—1988),是我國著名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也是我國早期油畫的奠基人。他在上個世紀的20年代創辦了蘇州美專,1952年全國院校調整後來浙江美院(現中國美院)擔任副院長。浙美的許多教師都曾在顏老創辦的蘇州美專中學習過,如莫樸、黃覺寺、盧鴻基、費以復、徐永祥……顏老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他所鍾愛的藝術創作和為培養美術人才的藝術教育事業上。由於他不像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那樣擁有眾多的研究者,他的個人經歷,也不像他們那樣富有傳奇色彩,加之他的誠懇敦厚、謙虛謹慎、淡泊名利、居功不傲的性格,對他作品的看法存在著褒貶不一,甚至産生許多誤解和偏頗。
顏老的繪畫作品有兩個光輝時期,體現在1929年10月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時及順延至1934年,赴普陀寫生的充滿了印象派光色的油畫作品和1935年至1966年光色融合的創作盛期。
顏文樑 巴黎埃菲爾鐵塔 布面油畫
油畫《巴黎埃菲爾鐵塔》(作于1929年)當時顏文梁在巴黎美術學校接受正規的學院派美術教育,其風景寫生往往以素描關係取代色彩關係,囿于建築物具體結構的正確性妨礙了感情的抒發。當時他的老師是風景畫大師科羅的學生庫爾貝,主張畢肖自然,並提出衡量寫實程度的六種要素——色彩感、質地感、空間感、形體解剖、大小比例和細節描寫。這幅畫符合寫實要求——酷似照片,強調固有色,顯得呆板與僵死。其實這種細密的寫實風格基調一直貫串于顏文樑的所有作品中,晚年則更盛。可以説顏老油畫作品的基本風格一直固定在印象主義和庫爾貝的寫實主義之中。
顏文樑 威尼斯聖馬克教堂 布面油畫
《威尼斯水巷》(紙版,作于1930年),此畫以粘稠的灰色描繪了被流水浸漬和風雨剝蝕的兩面古墻,及墻面映著的水波的反光、陽光即將收盡的落日余輝。豐富的色彩、自然流出的紙版底色,增強了色彩的亮度和透明感。畫家高超的技法表現在灰色中尋找寬廣色域和捕捉由水波反射到古墻上的熠熠閃動的光斑,生動而富有繪畫性,是顏老此時期的經典作品之一。《威尼斯伯爵宮》(紙版,作于1930年)突出了幾乎佔據畫幅一半的水面倒影,細波攪動著斑斕的色光,迷離魅人。從畫面的風格上看,畢沙羅、西斯萊、莫奈畫風對他的影響是明顯的。《威尼斯聖馬克教堂》(紙版,作于1930年)這是顏文樑旅歐時期油畫寫生的拱頂之石。畫面上的各種物體都被畫家描繪在浸入充滿光色的空氣中。教堂、行人、鴿子的輪廓若隱若現,顯得模糊而朦朧。畫家以極為敏銳的眼光,果斷而又高超的技巧,充滿了對色光的激情,充分而生動地描繪了沐浴在飄忽不定的色光的教堂上部與屋頂,在陰影的籠罩下,紫灰色的熙熙攘攘的行人、群鴿……這是作者一生中難得的寫生精品。我以為能與此畫相當的作品,只有作于1934年的《普陀市街》(紙版)。此外同期的作品還有《威尼斯運河》(紙版)、《羅馬遺跡》、《羅馬鬥獸場》等,均可説是顏老此時的上乘之作。
顏文樑 上海外灘 布面油畫
作于1953年的《北京玉帶橋》、《天壇》、《北海公園》等作品,還有作于1958年—1959年的《上海外灘》,由於追求過細的素描關係和嚴格的建築結構,堅定感和色彩感是統一了,但因這些畫並不局限于戶外寫生,許多局部作了室內加工,很少或幾乎看不到以前寫生作品中故意留出的紙版底色,多次加工封死了這些縫隙,缺乏直接來自大自然給予的激情和應有的生動性,顯得呆板而做作。他本人也曾説:“1953年到北京去開會時,畫了一些畫,畫得很細,反而不如我過去國外和普陀山畫的。”
眾所週知,印象派畫家對時光色的強調,在油畫上掀起的色彩革命是以忽略表現對象的造型、質感和減弱物象的素描關係為代價的。從本質上講,顏老對印象派是不喜歡的,他自己那時是不知不覺地受了印象派的影響。關於這一點,顏老自己説過,印象派的色彩是不錯的,但那時他只曉得追求畫的真實,是一種不謀而合。這一觀點也可以從他在1928年抵達巴黎之前在途中即興揮毫的《越南西貢》、《鳥瞰香港》、《印度洋夜航》、《紅海吉布蒂之晨》、《斯里蘭卡停泊》5幅作品得到證實。然而可惜的是顏老的性格、愛好決定他喜歡追求細密而寫實的洛可可畫風,青年時代的才氣和靈性顯得曇花一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