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錢對當代藝術的影響力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23 15:53:03 | 文章來源: 新週刊

  10年前,全球的藝術獎項掰著手指都能算過來:英國的特納獎、美國的麥克阿瑟獎以及專門頒發給肖像畫家的澳大利亞阿奇博德獎。但是最近幾年,當代藝術獎的頒獎禮辦得比電影節紅火,數量上也有趕超之勢。僅去年一年,美國和英國就張羅了不下12個頒獎禮。像迪拜阿布拉阿財團藝術大獎(Abraaj Capital Art Prize),它的獎金是100萬美元,在全球藝術獎項中數一數二。又比如平丘克藝術中心獎,金主是烏克蘭的鋼鐵大王。基本上,這些藝術獎項的獎金數字可觀,但是獎項名需要想3秒。

  錢對當代藝術的影響力

  這些新出現的獎項幾乎都是帶商標的,比如古根海姆博物的胡戈·波士(Hugo Boss)藝術獎。古根海姆基金會前任主席托馬斯·克倫斯曾經説過:“自1996年創立之初,胡戈·波士藝術獎已成為古根海姆博物館當代藝術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該獎項,我們得以發現、展示、收集和認可才能出眾的藝術家的作品。正是這些藝術家在生動地重新定義當今文化作品的參量。”

  隨著私人捐助的減少,多數美術館得考慮量入為出,減少展覽的次數,精簡工作人員,以此來維持這種收支的平衡。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美術館,如果沒有這些品牌的慷慨解囊,在行業內鼓搗出一些事件還真不容易。

  對不差錢的富翁來説,有時也是砸錢買高興。去年才設立的板球藝術獎主要是表彰關於板球的作品,這是一位熱愛板球的澳大利亞富翁出錢做的,獎金是1.8萬美元。

  “從根本上説,新獎項的大量出現標誌著富翁們對於當代藝術支援方式的戲劇性轉變。”莎拉·桑頓説,她是倫敦的社會學家,著有暢銷書《在藝術界的七日》。富翁出錢運作獎項,直接體現了他們對於藝術界的影響力。迪拜阿布拉阿財團,作為中東和南亞地區最大的私募股權集團,財大氣粗地扔出100萬美元,每年表彰來自中東、南非、南亞的5位藝術家。

  烏克蘭鋼鐵大王維克多·平丘克設立了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藝術基金會,設立了兩個獎,一個是平丘克回饋鄉里的,獎勵來自烏克蘭的頂尖藝術家;另一個是給全球35歲以下藝術家才俊,取名為“未來一代獎”,除了有10萬美元的獎金,還有來自評審委員會的大師的指導,對於年輕藝術家來説,能得到達明·赫斯特或者村上隆的指點,無論對於他們的專業還是將來職業生涯的人脈,都是不錯的助力。

  不捐款,改發獎了

  “由這些企業家贊助的藝術獎項的大量增多,看起來是他們為了給企業的品牌鍍金,他們對藝術的興趣或許完全是唯利是圖的,但是評選帶來的宣傳效應是無價的。對於那些才起步的年輕藝術家,得獎或許可以幫助他們吸引有實力的畫廊的注意,對於藝術愛好者而言,獎項也意味著新的藝術事件,特別是如今富翁們紛紛收緊了倒向博物館的錢袋。”知名藝術出版集團路易斯布羅恩傳媒集團的編務總監瑪麗莎·巴特露琪這樣説。

  環保攝影“百達銀行獎”主要是表彰環保題材的攝影作品,提供的獎金有9.5萬美元。這個由瑞士私人銀行百達銀行資助的攝影獎在眾多的藝術獎項中是有其獨特之處的,比如,它提出一個問題:到了2050年,地球上又增加30億人口的時候,人類是否還能夠可持續發展?獎項的目的是支援那些用各種視覺手段探討這個問題的藝術家。

  才舉辦過兩屆,環保攝影“百達銀行獎”就迅速成了最重要的藝術攝影獎。除了獎金數額不菲之外,主要還是因為給觀眾展示了環保類攝影中最好的藝術家。2008年,在亞洲、北美、歐洲,超過50萬的觀眾觀看以“水”為主題的決賽入選作品展。在這個與環保有關的攝影展上,展出了大師羅伯特·波利多利、蘇珊·德格等人的作品。2009年的主題是“地球”,中國攝影師姚璐憑藉《遮蔽與重構——姚璐新山水》入圍。愛德華·博廷斯基和安德里亞·斯古斯奇的作品大出風頭,先在希臘展覽,之後又有全球巡展。

  莉茲·凱里·托馬斯,是2009年特納獎倫敦展的策展人,在她看來,一個新獎項的出現必須是對當代藝術的普及有作用的,懂得引導人們對於經典作品的欣賞。6年前,基金管理公司索維雷根(Sovereign)集團董事長霍華德·比頓設立“傑出亞洲藝術獎”。“我們開始甄選某個地區最棒的天才,他們中的有些人是居於事業的上升期,期待一個國際性的提升。”蒂凡尼·平克斯通説,他是傑出藝術基金會的總監,這個基金會將獎金從1萬美元增加到了2.5萬美元。現在基金會想要開始設立新非洲藝術獎。“我們為能夠成為上升期的新興藝術力量的一部分感到興奮。”平克斯通説。

  令人作嘔的藝術沒得獎

  中國當代藝術權力榜,這個由寶馬中國和《藝術財經》共同舉辦的獎項,已經進入第三年的評選,關鍵詞是“堅守”,聽起來是想在名利場泡沫中維持一種淡定姿態。2009年獲得年度藝術贊助獎的寶馬購買了年度發現獎得主高波的作品《一指禪》,並將拍賣所得捐贈給了中華慈善總會寶馬愛心基金會,頗有幾分王婆賣瓜的味道。而匯集了慈善、名人、藝術品的頒獎禮更像是一場時髦的上流社會派對。

  所以,對於藝術獎項可以起到鼓勵更多有價值的藝術作品出現的作用,另有一部分人並不認同。即便是著名的“歐洲傑出藝術獎”也被人詬病,它的口號是“旨在對當代一些最重要的藝術家給予承認”,但也有人説它只擁有挑選“身價已在不斷上漲”的藝術家的能力。

  “那些深奧費解,或者顛覆性的作品總是不太可能贏得這些獎項。”延斯·霍夫曼是加利福尼亞藝術學院瓦蒂斯研究院的主任,他對古根海姆羅伯·普魯特(Rob Pruitt)年度藝術獎的好萊塢化感到吃驚。他説:“我們必須認識到名流們的膚淺口味,必須得把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引向更深入,而不僅僅將它作為一個有錢有閒階層的身份標誌。”

  事實上,並不是每個獎項都能像特納獎那樣把個性趣味與吸引眼球調和得那麼得當。特納獎的傳奇不在於它震撼觀眾的偏好,以及對走偏鋒的藝術家的鼓勵,而在於它對公眾視線的引導。這是所有藝術獎項該向特納獎學習的地方。

  去年12月,49歲的畫家理查德·萊特通過精巧的金色葉子壁畫獲得了特納獎。在某種程度上標誌著特納獎進入一個新時代。多年來,特納獎的獲獎作品都是大象糞便、切成薄皮的腌奶牛,或者鋪滿了避孕套的床,萊特在獲獎之後的感言是:“也許人們希望獲獎的當代藝術作品都是令人作嘔的,我也想著結果會是如此。不過出人意料,令人作嘔的藝術品並沒贏得此獎。”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