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年中最後一個,也是最年輕的當代藝術獎項——Sam藝術計劃獎(Sam Art
Projects)于12月16日最終頒出,法國2009年度不勝其數的當代藝術頒獎儀式總算告一段落。以杜桑(Dusein)、裏卡爾(Ricard)、杜尚(Duchamp)三大獎為首,摩納哥親王獎(Fondation
Prince
pierre-de-Monaco)、莫裏斯獎(Meurice)和老佛爺百貨獎(Galeries-Lafayette),以及MAIF保險公司贊助的雕塑獎、大收藏家Lemaitre夫婦創立的視覺藝術獎(Studio
Collector)等使法國成為世界上當之無愧的造型藝術獎項最多的國家。12月25日《世界報》文章掀開了這繁雜獎項世界的冰山一角。
儘管都是以本國年輕當代藝術家為頒獎對象,獎金數額也大體相當,但法産獎項中還沒有一個可與英國特納大獎(Turner
Prize)比肩。後者每年通過電視轉播,邀請麥當娜等當紅明星出席頒獎,任何一個邊遠村莊的居民都在關注大獎花落誰家。而與之相比,法國當代藝術獎項通常集中在專業範圍,從評選到頒發都在默默無聞中度過,從影響力上講,實在難稱其為“大”。
然而,為何藝術家仍然對獲獎趨之若鶩,贊助人捐資設獎依舊樂此不疲:首先,獲獎藝術家可得到難得的展覽機會。以裏卡爾獎為例,獲獎者的作品可為企業購買,並贈予蓬皮杜現代藝術中心收藏。而對於最著名的杜尚獎獲獎者來説,回報則更為豐厚,除35000歐元獎金,其作品將為蓬皮杜藝術中心主動購買收藏,迄今該中心已累計收藏80余幅該獎項得主的作品。其次,獲獎帶動市價上揚。與電影、文學類似,評獎總是與市場息息相關。法國的當代藝術獎項大多為收藏家、企業或大型畫廊發起創立,一旦獲獎,藝術家作品即時身價倍增。然而,這是否意味著獲獎將對藝術家的命運産生決定作用?摩納哥親王獎得主Su-Mei
Tse認為“無須迷信獎項,那不過是取悅商家的小玩意”,2008年杜尚獎獲得者Laurent
Grasso卻不諱言,“蓬皮杜藝術中心的展覽是我事業的轉捩點,獲獎消息也確使我的作品在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Fiac)上的銷售明顯增加”。與此相比,著名畫廊老闆Michel
Rein則顯得更為理性,“這一切都取決於獎項到來的時機:獎項對於尚不知名的藝術家的意義,無疑遠超過那些功成名就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