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呼籲“搶救”陳逸飛遺産 應留住海派藝術家風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22 15:01:00 | 文章來源: 新民晚報

陳逸飛油畫作品《山地風》

上海要有“搶救”陳逸飛文物資料的緊迫感。評論家謝春彥近日在上海美術館舉辦的《陳逸飛藝術大展》專題講座上發出呼籲。

作品難以匯聚

“搶救”二字是否誇張?並不。這些年來,社會各界人士呼籲建立陳逸飛藝術館,政府有關部門也有意支援,但是,藝術館不能是空殼子,要有足以系統地反映陳逸飛藝術生涯的實物和文獻資料才行。這成了大難題。由於陳逸飛59歲突然去世,根本沒有想到包括自己藝術館在內的“後事”。他的繪畫作品,尤其是油畫作品幾乎都分散在海內外私人藏家手中,公家收藏僅有極少幾幅早期作品,其家屬擁有的成品油畫也非常少。這次上海美術館舉辦《陳逸飛藝術大展》,作品都是千辛萬苦從各處借來。藝術館所需的陳逸飛作品真跡,看來不得不從市場上購入,這需要較強的資金支援。如果不趁早,今後徵集作品的難度和代價會更大。

畫稿散失嚴重

除了油畫作品,陳逸飛生前還畫了大量速寫、草稿等。譬如陳逸飛在拍電影時都要把各個場景自己先畫出來,畫稿頗具藝術和史料價值。但這些畫稿在陳逸飛生前就時常被朋友和同事討走甚至不翼而飛,其完整性也難保持。陳逸飛生前還曾向記者表示想把他拍攝的《逃亡上海》所有膠片捐贈給博物館,這些膠片記錄了許多猶太人回憶當年逃亡上海的故事,很多沒出現在正式發行的影片中,極具史料價值。電影膠片的保存需要一定的技術要求。陳逸飛電影原始資料今後的命運也值得關注。

陳逸飛後期對社會影響最大的是其著力推動的大美術藝術觀,相關的文物資料卻往往容易被疏忽,也容易流失。

資源流出城市

陳逸飛去世後,其遺産糾紛使得遺物的完整性進一步被肢解,這也可能給系統、完整地收集陳逸飛文物資料增加了難度。

陳逸飛是新中國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他的經歷反映了他這個時代中國藝術家的生存環境和奮鬥歷程。每一個藝術家的精彩,匯成一個城市的精彩,一段歷史的精彩。作為一座具有文化追求的國際大都市,上海應該注重收集、研究、保存、展示那些為這座城市的精彩做出貢獻的藝術家的成果。我們已經有了吳昌碩、劉海粟、朱屺瞻、程十發、陸儼少等藝術大師的個人藝術館或紀念館,但是類似任伯年、吳湖帆、豐子愷、林風眠、吳大羽等藝術大師的精彩卻還沒有在這座城市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展現。這些寶貴的海派文化資源被其他城市“爭搶”,如唐雲紀念館早已成為西子湖畔的經典,廣東梅縣正在建佔地600多畝的林風眠藝術園,陳逸飛紀念館也在浙江鎮海開館了。這些無不在提醒,上海有必要為這座城市的未來留下這些精彩的記憶和見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