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國紅色遺産”學術研討會亮相哈佛大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15 11:25:4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黃專在哈佛大學“中國紅色遺産”研討會介紹“國家遺産”項目

2010年4月2日—3日,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OCAT)黃專出席了由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哈佛大學主辦的“中國紅色遺産”(Red Legacy in China)國際研討會,並在會上作了“‘國家遺産’的意識與方法”的主題演講,他將英國和中國的知識界與藝術界對“國家遺産”的討論帶到了美國學術界,形成新一輪的思想交流,使得這個項目無論是從時間跨度上還是思想深度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國家遺産:一項關於視覺政治史的研究”是由黃專和約翰·海雅特(John Hyatt)主持、OCAT與英國曼徹斯特藝術設計創新研究院(MIRIAD)共同開發的文化視覺史研究項目。 “國家遺産”是一個通過不同形態的呈現方式不斷深化的課題,這個項目涵括了展覽、研究、出版和研討,從籌備到延伸的跨學科的開放討論,時間跨度已長達4年。

事實上,“國家遺産”的首次亮相不是藝術界習以為常的視覺呈現方式——“展覽”,而是一次公開的討論。2007年12月,在“國家遺産”籌備期間,《讀書》編輯部便與OCAT共同舉辦了由孟暉女士主持的“視覺遺産:政治學還是藝術史”座談會,並召集了巫鴻、費大為、馮博一、劉驍純、呂澎等藝術史界、藝術批評界的重要研究者以及參展藝術家王廣義、汪建偉,對於“國家遺産”首次進行集體討論。2009年,“國家遺産”以“展覽”的方式分別出現在英國曼徹斯特的角屋(Cornerhouse)、後盾畫廊(Holden Gallery)和深圳的OCAT。在這裡,“國家遺産”仍然非常強調“討論”。展覽期間,OCAT與MIRIAD分別在英國舉行策劃人、藝術家、藝術史家和公眾的交流活動,在深圳舉行由北京大學朱青生教授主持的“國家遺産的構成、顯現與文化傳統”學術研討會,方擁、顧森、顧錚、高宣揚、黃鳳祝、李孝聰、呂澎、唐克揚、王軍、翁劍青、徐歡等歷史學界、哲學界和文化界的重要學者、城市研究專家以及五位參展藝術家王廣義、汪建偉、盧昊、曾力、隋建國均參與了討論。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交流和討論,充分顯現了藝術作品作為一種思想交流的載體這一特徵。

對於“國家遺産”的討論,儘管在展覽、研究、出版和研討這幾個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對於這個話題的探討還將會以各種開放的方式持續下去。

在哈佛大學舉行的“中國紅色遺産”這一學術研討會是由王德威教授、張恩華教授和李潔博士候選人共同主持,來自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和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的相關領域的重要研究者:白傑明(Geremie R. Barmé) 、柏佑銘( Yomi Braester)、汪暉、汪悅進(Eugene Wang)、田曉菲(xiaofei tian)、威廉•柯比(William Kirby)、羅德里克•麥克法誇爾(Roderick MacFarquhar )、裴宜理(Elizabeth Perry )等出席了該會議。該會議的議題由以下六單元組成:紅色基礎(Red Foundations)、紅色演繹(Red Performances) 、紅色史學(Red Historiography) 、紅色藝術(Red Art) 、紅色記憶景觀(Red Memory Landscapes ) 和紅夢與紅塵(Red Dreams, Red Dust)。在這次討論中,“國家遺産”成為了“紅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引起各國學者的廣泛興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