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我的老師白雪石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2-24 21:02:57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桂林山水甲天下(水墨) 白雪石

文/王兆輝

50年前,我在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上學,校舍就在後海邊那座著名的恭親王府裏,學院教師中人才薈萃,其中很多人如今已成為名聲顯赫的大家。我上學那年,邵晶坤27歲、吳冠中36歲、白雪石45歲、李瑞年49歲、衛天霖61歲……他們不僅畫藝精湛、教學認真,而且人品出眾,令我們這些學生受益終生。

白雪石是我的老師,給我印象極深。他身材不高,慈眉善目,特別和藹可親。在教我們的那些年裏,因為子女多,家庭負擔重,白先生的穿著打扮和生活方式都相當簡樸,總是一件普通的藍布褂,手拎一個舊的小書包,見人也總是面帶微笑。他平日寡言、不善交際,謙虛樸實、不善言談。在教學中,每當學生有疑問時,除了耐心解答,他還往往會提起畫筆畫給你看,雖寥寥數筆,但恰到好處地排疑解難。讓學生們心服口服。

白先生那個時侯住房條件很差,六口之家就住在鼓樓後大石橋衚同的一座小平房裏,即使1979年搬到和平門的新居後,畫室兼居室也只有14平方米,屋內還高懸著一幅董壽平先生專門為他題寫的匾額——何須齋。白先生對“何須齋”的解釋是:“知足者常樂,我的畫室兼會客室雖然小,但俗話説‘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因此取名何須齋。”白先生住在三樓,樓下二層住著我的另一位老師俞致貞先生。誰知這座樓並不是能安靜做學問的好處所,樓前有一所小學,孩子們的喧鬧之聲終日不絕,我們不得不佩服白先生在這樣的環境裏還畫出了一幅又一幅傑作。

我畢業三年後,白雪石先生調到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作。但是我們這些學生每當想念老師,或者希望在畫藝上得到老師的指點時,都可以隨時到白先生家拜訪。白先生仍然那麼踏實、勤奮地每天作畫,他的畫風樸實含蓄,從不虛張聲勢,更不嘩眾取寵。我們親眼看著他的畫越畫越好,但他自己卻總不滿意,始終想從傳統畫法中跳出來,更多地體現現代人的審美情趣。為了這一目標,他長期不懈地探索著,終於在上世紀70年代迎來了一次巨大飛躍。

1973年,白雪石老師58歲。這一年他參加了佈置首都賓館的創作活動。應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邀請,白先生赴廣西桂林,沿漓江兩岸徒步旅行寫生。從廣西興安到陽朔近200里的桂林山水迷住了他:碧綠的漓江蜿蜒穿過一個又一個奇峰,兩岸片片芭蕉翠竹,掩映著灰瓦白墻的村寨,風光綺麗,氣氛寧靜。這奇麗的景色讓他激動,他四處奔波寫生,一畫就是一整天。在這裡他終於找到了能直抒胸臆的最好題材。於是,從這時起他便多次前往漓江寫生,每次一住就是幾個月,整個身心都沉醉在自然的美景中,不知疲倦地從早畫到晚。他有時站著畫,有時坐著畫,跑過來、走過去,興奮不已,經常是盡興畫完後,才發現早已日落多時,於是只能在昏暗中回返,在憧憧山影中四顧——夜幕中的山林樹木早已變了模樣,竟茫然不知歸途。

1977年,他第二次來桂林時,師母已重病在身,沒等他回去就心臟病突發過世了。當時白先生正在桂林火車站創作巨幅山水畫,聞訊放下畫筆便匆匆返京。辦完喪事後,大家都勸他休息一段時間,但他仍然割捨不下未完的創作,強忍內心悲痛,又急忙趕回桂林。

功夫不負苦心人,三次桂林之行白先生畫了上萬張寫生稿,作畫200余幅。他愛漓江,在他的畫中,從不照搬自然界的景物,而是緊緊抓住桂林山水與眾不同的形象和神態,大膽剔除那些非本質的細節,匯集最優美、最有特色的山川草木,加以濃縮誇張,使之更加鮮明、更有魅力,以致畫中的景色比真實的風景更美、更迷人。很多人曾經對照白先生的畫作專程去尋找相同的風景,卻根本無法找到,只能失望而歸。

白雪石先生的畫淡雅清爽、色調明快、以情入畫、雅俗共賞。如今,除在報刊、畫冊、展會、大賓館、機場貴賓廳等地均可一睹他的藝術風采外,他更有百餘幅丈二以上的大型傑作分別陳列在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和毛主席紀念堂等國家重要場所。

因為國家外事工作需要,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白雪石先生接受了大量為國家重要場所繪畫的政治任務,至今完成的大幅佈置畫已多達百餘幅,特別是中南海接見廳那幅在電視中頻頻展現的高5米、寬9米的大畫,堪稱“山水之王”。每當白先生面對高墻闊壁般的素紙舉重若輕、揮灑自如而又一筆不茍地作畫時,觀者可能會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殊不知看來氣定神閒的他,正在以頑強的毅力克服著一個巨大困難——恐高症。白雪石先生生來膽子小,經常到山前都不敢攀登,而巨幅大畫不僅需要長時間地站在升降機上繪製,還需要隨著畫面佈局的變化在高空中不斷移動,在繪畫過程中,只好整天在半空中飛來飛去。這種不得已而為之的鍛鍊,真是難為這位古稀老人了!用他自己的話説:“拼了老命了!”每當我們面對這些他在耄耋之年繪製的巨幅大畫時,不由得感慨萬千,白先生這種嘔心瀝血、獻身藝術的精神真是我們後生晚輩的榜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