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葛小光,天安門城樓毛主席畫像的繪製者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1-16 10:32:44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王國偉

2009年國慶前夕,工作人員將新繪製的毛主席像吊挂在粉刷一新的天安門城樓上,天安門城樓以嶄新面貌迎接新中國60華誕。

懸挂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 

2009年9月27日深夜10點多,天安門地區管委會將畫家葛小光新繪製的毛主席巨幅畫像挂上了粉刷一新的天安門城樓。天安門城樓以嶄新面貌迎接新中國60華誕。

更換毛主席畫像是每年國慶節前幾天有關部門都要舉行的“傳統動作”,目的是讓偉人畫像長期保持乾淨整潔的面貌供世人瞻仰。畫像至今已換版四次。第一版為1949年開國大典懸挂的頭戴八角帽的毛主席畫像;1950年至1952年懸挂的毛主席正面短髮穿綠呢上衣的畫像為第二版;1953年至1968年懸挂的是毛主席側面像為第三版;1969年至今懸挂的是第四版毛主席正面像。畫家葛小光則是第四代毛主席肖像的繪製者。 

葛小光,被稱為全世界最大廣場人物肖像油畫的著名畫家。1971年,葛小光師從前任毛主席畫像的繪製者王國棟學習繪製偉人像,24歲就獨立繪製主席像。與老師當年畫像時需要經過有關部門的資格審查不同,葛小光想畫偉人像,只要王國棟點頭就行了。葛小光把這光榮的任務當成自己神聖的職責,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嚴肅認真的態度,滿懷激情地投入創作。

葛小光的畫室在天安門城樓的西北角,是一座面積為90平方米,高8米多的鐵棚子。以鐵皮為材料搭棚主要是為了防火,頂部由半透明玻璃鋪就,是為了讓陽光從頂部均勻地透射進來。這樣的畫室,夏天暑氣蒸人,冬天寒風刺骨,但為了畫好毛主席畫像,為了保證每年“十一”天安門城樓懸挂嶄新的主席畫像,葛小光不畏酷暑嚴寒,如醉如癡地畫著。

毛主席畫像在色彩使用上,必須適應外界光線的變化,而且要考慮到天安門周圍的環境,紅墻黃瓦、藍天、“金字型構圖”,畫像的色彩要跟這些融為一體。由於畫像太大,繪製時色彩的過渡要大一些,否則,“太實了或者太外露了,畫像看起來就花了。”葛小光説,一般一幅畫得畫三四遍:先起輪廓;接著鋪一遍顏色;再調上一遍,逐步深入;最後一遍要整體觀摩,細心完成。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葛小光力求通過對毛澤東眼神的刻畫,表現出一代偉人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襟,並力圖通過這雙眼睛,在領袖與人民、歷史現實甚至未來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在畫像時,他總是在尋求一種“感覺”,這種“感覺”難以表述,但也正是這種感覺達到了他所追求的神似。正如許多人在天安門城樓前仰視毛主席畫像時,都會説出同一句話:“真像!”

為了能更傳神地畫好主席像,葛小光幾乎看遍了有關毛澤東的資料,包括照片和一些相關文章。而這樣做的結果,除了豐富畫像創作、讓主席的那股神氣呼之欲出外,還使他更加堅信“毛主席確實是個偉人”。“每次作畫的感覺都不一樣,像重新打開了歷史之門。”葛小光説,自己畫了30多次,每次都會有所改動,“融入自己的理解”。

2002年10月1日,一幅新的毛主席畫像挂在天安門城樓上,這幅畫像6米多高,5米多寬,加上像框,總重量達1.5噸,這是在全國、亞洲甚至在東半球,也是最大的手工繪製的肖像。

如今天安門城樓上的這幅毛主席像與創作照片上的毛主席像略有不同,由於上了年歲的原故,照片上的主席像眼角有點下垂,嘴角稍微有點歪,葛小光在創作中進行了恰如其分的調整,這也是葛小光與老師王國棟老人共同的認知:“不能照片上什麼樣你就畫什麼樣,要根據照片進行調整,要畫出主席的神態,畫出主席充滿智慧和高瞻遠矚的偉大形象,要反映主席的風采和內心世界。” 每次創作時,葛小光都會加入一些新創意和新想法,所以每年的毛主席像在細微處都會有不同的變化。從2004年開始毛主席像頭部稍微大一些,表情更為親和,肩膀處也添加了自然皺褶。

滄海桑田,60年時光飛逝,一代偉人締造的共和國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毛主席像和當初開國大典第一次懸挂時一樣,依舊牽動著無數中國人不變的情懷。就在新的毛主席畫像懸挂到天門城樓的第二天,就有許多群眾在天安門城樓前瞻仰新的毛主席畫像,並用錄影機、相機或手機記錄一代偉人的風采,爭相在金水橋前與畫像合影。毛主席那安詳的面容、深邃的洞悉一切的目光,依舊注視著我們,注視著共和國的今天和明天!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