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列維奇作品
假畫成災主因
綜合專題的內容,俄羅斯藝術市場最主要的問題在於,俄羅斯經濟改革開放後,私人財富增加,帶動收藏人口成長,加上西方市場對現代藝術的關注,吹起一股新興藏家的收藏風,造成1930年代的作品需求量大增。此外,到了1960、70年代前衛運動中的絕對主義其假畫在西方社會氾濫成災,背後的原因是,絕對主義的作品構圖大多是簡單的幾何元素,偽造者只要抓住基本的母題原則,就能夠大量倣造這個時代的風格。此時期的作品在數年間就冒出好幾百件,大多以上下方向顛倒或是某些元素的數量多寡做變化的同類作品。不過,這些畫作在公開拍賣會上的成交機率較低,往往以畫廊裏的私下交易為主。
該類作品的出處與來源往往很模糊,理由幾乎都是一樣的,例如來自某個無法查證或是不知名的私人收藏、或是早年因為共産主義社會的迫害導致作品流落到海外,或是蘇聯時期,地方博物館變賣的未登錄作品等。而且這些問題畫作往往還經過俄羅斯某些國營美術館的專家鑒定,也就是俗稱的美術館“漂白”。更有甚者,某些專家學者本身也從事作品的交易,順便替經手的藝術品做鑒定工作。部分藝術史學家則向藏家保證這些賣出的畫作,未來將刊載于其所主編的畫冊或學術刊物之中,藉此增加作品的可靠度與真實性。
在這些真真假假的交易中,2004年就發生過某個拍品將其他藝術家的作品重新上色後,改簽另一個俄羅斯藝術家的名字,並且在取得國家美術館的真跡證明書之後送拍,幸好所有的陰謀在拍賣會前一天被揭發。更多情況則是發生在美術館的展覽墻上,許多專家認證過的作品竟然在公辦的展覽過程中,發現有大量假畫參差其中。也因此,2006年俄羅斯文化部明令,禁止其轄下的博物館機構為商業交易的藝術品提供任何鑒定或證明,企圖減少藝術學術機構引發更多的醜聞。
收藏原則
上述問題的嚴重性已大大影響俄羅斯藝術市場的表現,使得許多收藏家因當前市場假畫的壞名聲不敢入場購藏作品。擁有世界上最好的俄羅斯前衛藝術品收藏之一的莫斯科阿爾發銀行總裁亞芬(Peter Aven),提供了在假畫充斥市場下的自保原則。例如他只購買有百分之百正確來歷,亦即擁有完整收藏史的作品,如果經紀人表示無法提供過往的收藏經歷,就不要碰這件作品。另外,作品必須在藝術家生前展覽過,或是曾經登錄在當時展出或出版的書籍裏,而不是近年回顧展中才加印進去的新發現。
憑藉這幾點簡單的原則,至少能夠剔除掉許多辨識新偽作的麻煩,但是許多藏家心裏往往懷抱另一個微乎其微的夢想,希望真的遇到藝術史所遺失的片段,或美術館所缺漏的稀有篇章。那麼作為這類買主的藝術品經紀人,需要説服買家的其實不是藝術史的完備數據與鑒定法則,而是一段段無懈可擊的劇情長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