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繪畫

最後的浪漫-當代語境中的拉斐爾前派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15 09:16:12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

最後的浪漫

當代語境中的拉斐爾前派

段 煉

一 反思前現代

蒙特利爾美術館最近舉辦瓦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 1849-1917)回顧展《魅人的花園》,我在開幕的當天下午趕去先睹為快。雖然在美國和英國見過不少瓦特豪斯的作品,但重溫其畫卻是一個反思的機會,是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反思一位前現代畫家的現代性。

英國的19世紀後半期稱維多利亞時代,其畫壇主流,一是以皇家美術學院院長雷頓(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為代表的學院派,推崇古典美學,另一是以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為代表的浪漫派,倡導前衛反叛。與學院派畫家相較,瓦特豪斯個別作品的造型結構稍嫌鬆散,就像德拉克羅瓦的素描沒安格爾那麼結實。瓦特豪斯以賣畫為生,為市場謀,他不得不以漂亮的色彩來悅人眼目。他筆下的花草有些也畫得粗疏,類乎庫爾貝的行畫用筆。

撇開這些過分的挑剔,瓦特豪斯引人注目的是繪畫中撼人的悲劇氣質和誘人的性感色彩。這二者都基於其文學性,他的作品是古希臘羅馬神話、聖經故事、中世紀傳奇、詩歌與民謠的視覺呈現。他的敘事、抒情以及修辭手法,無一不有悲劇與性感之美。

進入展廳,首先看見館藏的其他拉菲爾前派作品,這為畫展提供了歷史語境。布展的確用心良苦,天頂的燈光往地面投影出水波,配合了奧德賽航海的題材。展廳墻面有如舞臺布景,以常青藤裝飾來配合亞瑟王的傳奇故事。展廳裏瀰漫的淡淡音樂,是新時代風格的克爾特民歌,為拉斐爾前派情調鋪上了悠遠的底色。在這浪漫的情景中,有一點我很清醒:瓦特豪斯雖然追隨19世紀中期的藝術前衛拉斐爾前派,並被稱為現代拉斐爾前派,但在19世紀末現代主義出場的時候,這樣的追求已經落伍。

1849年是英國拉斐爾前派誕生的日子,那一年,瓦特豪斯出生在羅馬,父母是一對英國畫家,在義大利從藝。5歲那年一家人回到英國,定居倫敦。由於父母的影響,瓦特豪斯自幼習畫,並於1871年進入皇家美術學院學習雕塑。瓦特豪斯20多歲成名,早期作品是學院派的,追隨雷頓的古典主義畫風,隨後轉向拉斐爾前派,追隨其浪漫主義畫風,成為拉斐爾前派的最後傳人。

1883年瓦特豪斯娶了一位美女畫家,岳父是倫敦一個美術學校的校長。自此,具有悲劇氣質的美貌妻子成為畫家許多繪畫的模特,包括代表作《夏洛特女子》。瓦特豪斯借經典文學題材而畫性感美女,在雅與俗之間小心遊走,未落入低俗。1914年維多利亞時代結束,次年畫家診斷出癌症,1917年在倫敦去世。瓦特豪斯的去世有隱喻含義,象徵了浪漫主義的終結。

在20世紀初,作為浪漫主義的最後一位大畫家,瓦特豪斯與現代主義大潮無關。在現代藝術興起之際,他的悲劇氣質是世紀末的天鵝之歌。那麼,在天鵝的絕唱中,我們聽到了什麼,我們又能獲得怎樣的當代啟示?

1   2   下一頁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