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繪畫

泰戈爾大力推介徐悲鴻的畫展 並親自寫前言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9-24 16:13:41 | 文章來源: 新華書畫


《泰戈爾像》

泰戈爾對中國及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情誼。他在印度“和平村”聖蒂尼克坦創辦的國際大學中建設中國學院。在1937年4月14日舉行的揭幕典禮上,泰戈爾作了《中國和印度》的長篇演講,有回顧,更有展望。為了把國際大學中國學院辦好,泰戈爾先後邀請了不少中國學者和藝術家到印度訪問、講學。徐悲鴻就是應邀于1939年冬抵達中國學院的。

次年2月,甘地偕夫人蒞臨國際大學拜訪泰戈爾。盛大的歡迎集會上,泰戈爾熱情地將徐悲鴻介紹給甘地。在短暫的接觸中,徐悲鴻為甘地畫了一幅速寫半身像。甘地看過,十分高興地簽下自己的名字。正是這個機緣,促成了徐悲鴻的畫展。泰戈爾親自為畫展寫了前言:“美的語言是人類共同的語言,而其音調畢竟是多種多樣的。中國藝術大師徐悲鴻在有韻律的線條和色彩中,為我們提供一個在記憶中已消失的遠古景象,而無損於他自己經驗裏所具有的地方色彩和獨特風格。”由於泰戈爾的推介,徐悲鴻的畫展很成功。

這段時間裏,徐悲鴻跟泰戈爾有了較多的接觸。他先後為泰戈爾畫了十幾幅素描速寫。《泰戈爾像》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完成的。

在陽光的照耀下,花園裏芬芳瀰漫,鳥語鳴唱。偶爾有蝴蝶扇動、蜜蜂嗡嗡。大詩人泰戈爾倚在樹蔭下的靠椅上,正凝神構思美妙的詩歌。他深邃的思想和哲理的詩句,飛翔在遼闊的天空,越發變得神秘而寧靜。突破絢麗的背景,透過未知的時空,我們看到了中印兩國源遠流長的東方人文精神。

《泰戈爾像》是徐悲鴻寫生肖像畫的代表力作,也是融匯中西藝術風格的完美體現。既有西方的繪畫方法,又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神韻;既有現代的浪漫激情,又有古典的深刻內涵。徐悲鴻認為“西洋的素描是一種科學,因為它能夠非常寫實地反映客觀真實,在這一點上它比我國的傳統造型技巧完備而先進”。所以在《泰戈爾像》中,人物造型以線條為主,面部染色結合素描,以形寫神。體現了他的“學畫必須從人物入手,且必須能畫人像”的原則。整幅畫中,人物的肢體語言十分豐富而微妙;還特別重視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使整個畫面洋溢著典雅、寧靜、和平的氛圍,卻又時刻感受到生命的震撼力。

值得一提的是,徐悲鴻離開印度之前,泰戈爾請他為自己的畫集選畫。在泰戈爾2000余幅畫中,徐悲鴻初選300幅,最後定為70幅精品交付國際大學出版。泰戈爾去世時,徐悲鴻正在新加坡舉辦個人畫展。得知消息,十分悲痛。展畢,徐悲鴻滿懷感恩之情,以文言寫就《泰戈爾翁之繪畫》,向世人介紹偉大詩人泰戈爾的繪畫藝術。 包光潛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徐悲鴻《吉慶圖》拍出246.6萬元
· 中國現代美術奠基人徐悲鴻的人體素描寫生圖
· 論徐悲鴻成大師的天時地利人和
· 談徐悲鴻國畫《九州無事樂耕耘》
· 徐悲鴻《鳴春圖》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