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ette Haas近影
Anette Haas,1961 年出生於德國,曾就讀于Prof. H.-G. Prager大師班、倫敦Goldsmiths藝術學院 。2007年—2008年擔任柏林藝術大學繪畫係教授。2008年秋季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中德藝術研究生院任繪畫客座教授。工作和生活在柏林,現正為作品與展事奔波于各國之間。認識Haas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位風度翩翩、充滿活力的藝術家,她在柏林藝術大學的教室以外籍學生眾多而聞名,用中國的俗話説就是有很好的“人緣”;然而熟悉她的人也都知道,她並不是任何事都可以好商量的,在某些方面她會表現得寸土不讓,甚至有點倔強。這也許就是德國藝術家的典型氣質。
Haas的作品是以繪畫作為切入點,她在畫冊中這樣描述道:繪畫使我感興趣的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畫面”,而且還有從色彩中擴展出來的一個特殊的空間。這是一種依託于顏色、光和視覺共同作用産生的。這視覺不只是指眼睛所見(視知覺),而包括聯想(記憶),視覺習慣(性格、文化、傳統)共同形成的。而這種意義上的視覺一直在造型藝術中以新的不同方式不斷地進行詮釋。如果把“繪畫”從傳統的概念中進行剝離和提純,那麼繪畫只是一張上面涂滿了顏料的畫布。從這個意義和角度進行觀察和生發,“繪畫”就純粹成為一個空間裏的物體。這樣我們就可以以一種另外的相對於傳統意義的繪畫概念之外的方式去觀察繪畫(另外的想像),這種不確定的、無經驗的觀察將會把我們的視覺帶向這樣的疑問:我在這兒看到的只是一塊帶著顏料的紡織品(畫布)還是一個綜合的“繪畫裝置”?
顯然Haas的創作路線是面對美術史,她的作品很少對社會的重大事件做出直接反映,更多關注對繪畫本身的追問:這就是繪畫嗎?繪畫可以是這樣的嗎?繪畫還有其他可能嗎?諸如此類的問題成為締造她作品的內因。《黑色的窗戶》是她在2001年創作的作品,用丙烯涂成的黑色色塊實際上是畫在畫面的反面,Haas巧妙地將它左右對折在畫面的正面,並用上下各兩枚釘子固定在墻上。作品呈現出耐人尋味的空間,人們不禁要問:這是雕塑還是繪畫?它消解了傳統意義上的正面與反面;也模糊了繪畫與雕塑的界限。作品選用的畫布是經過特殊處理的多層疊加,表面涂了蠟,具有一定的厚度與硬度;在色彩的選用上,選用了單純的黑白兩色。整件作品在展廳的墻上顯示出了樸素與純粹。
Haas有許多作品是在一些大空間內完成的,根據教堂、廠房等現成空間進行創作,《胭脂色的小房間》是她在2004年根據一個畫廊空間完成的作品。在現場她將畫廊內能夠去除掉的物件都去掉了,只保留空間中間一根用於承重的柱子加以利用,然後在墻面糊滿她常用的涂有蠟的畫布,並涂上胭脂色。地面鋪上經過特殊處理的胭脂色地毯,於是這裡便被改造成為一個胭脂色的特殊空間,同時它也顛覆了畫廊空間是用於展示作品的傳統意義。在墻面的中間位置,成年人的視線正前方,又開啟了兩個左右對等的長條矩形空間。在這件作品裏Haas完成了一個顛覆、建造的觀念過程。
Haas並不是習慣於用固定模式工作的藝術家,她的作品也涉及攝影等其他領域。2008年秋天她在中國美術學院教學期間,做了一個這樣的展覽:利用美院專家樓的宿舍空間與德國的一處畫廊空間,通過網路視頻進行互動。宿舍空間是展示攝影、繪畫以及作者的現場談話,在這裡網路成為連接兩個空間的橋梁。
對中國的當代藝術,Haas是這樣認為的:在我看來,中國當下的藝術界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和充沛的活力,中國的藝術家們都能置身於一個特殊的藝術位置去觸及本國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變化的社會狀態,並運用思考的、反思的、批評的,也會有無畏的、玩鬧的,並且帶著顯著的中西方文化混合的藝術手法進行著個人的藝術傳達。大多數西方藝術家都不了解或幾乎不了解中國的文化和歷史,然而中國的藝術家們卻不僅熟知自己的文化和歷史,而且對西方的文化和藝術也非常地了解。因此,在這一點上中國的藝術家們相對於西方藝術傢具有明顯的優勢。
也許是出於對中國文化的好奇與興趣,或者是受到東方思想的啟發,使得她説出了以上那些話,無論如何,作為一位西方的藝術家在當前全球化大背景下,她敏感地意識到各國藝術家之間的交流活動和文化藝術資源的共用及重新整合將為各自的藝術提供一種新的可能,這將是一個大家的舞臺。
Anette Haas 黑色的窗戶 2001年 綜合材料
Anette Haas 胭脂色的小房間 2004年 裝置綜合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