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沉沒成本:“職業畫家”的門檻和壁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24 16:15:58 | 文章來源: 搜狐文化

所謂“職業”,指個人在社會中所從事的、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職業化”,則指將社會中的某項工作,固定地作為個人謀生的主要手段。

畫家的職業化,在中國古已有之。漢代設立皇家機構“黃門暑”,用以專門供養宮廷畫家;至於民間畫工的出現,至晚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 其實,在中國畫家的三大業態中,除了業餘作畫的“文人畫家”之外,宮廷畫師和民間畫工都應該歸屬“職業畫家”之列。可以説,職業畫家是中國繪畫史的主體,也是畫家的常態。

不過,當代中國的“職業畫家”卻是一個很不尋常的群落。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藝術市場受到計劃經濟影響,本來已經職業化程度很高的畫家,無法維持生計。他們或進入美術院係、畫院,或進入文化館、出版社、美術館、美協等國家機構,領取單位工資,個體的獨立畫家幾乎絕跡。但這些以繪畫為公職的畫家,卻並不被稱為“職業畫家”。

被稱為“職業畫家”的,是一些失去了正式職業的畫家。

1978年以後,中國社會向市場經濟轉型,愈來愈多的畫家被拋出公職、或者主動放棄進入公職的機會,成為失去單位依託的人。他們完全以個體身份謀生,成為當時很另類的“職業畫家”。1990年代初期的圓明園畫家村,是典型的“職業畫家”聚居地,現在的市場大腕岳敏君,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1990年,岳敏君不顧父母反對,從華北石油教育學院辭去教職,告別尚為大多數人賴以生存的體制,從此擺脫組織的控制,獲得了“想畫什麼就畫什麼、想什麼時候畫就什麼時候畫”的獨立生存方式。

就市場而言,獨立生存的岳敏君無疑是成功的。

經過若干年的遊走和沉浮,如今岳敏君擁有的“江湖”地位,完全不是當年漂泊圓明園時敢於想像。截至2009年8月初,岳敏君作品拍賣總成交額達50789萬元,其中成交價超過一千萬元的12件,最貴的一件1993年作《轟轟》,于2008年5月在“香港佳士得”以4814萬元成交。

岳敏君把他的成功歸結為:“別人都還在體制內”。問題是,為什麼別人當時不放棄體制,甚至至今仍然甘於忍受體制之內的束縛呢?

原因很簡單:任何一個理智的畫家,都要考慮自身行為的利益得失,多數人不願意承擔“沉沒成本”的風險。放棄體制,雖然能夠得到生存和工作空間的自由,但同時必須付出的代價是,失去固定的經濟來源和公職提供的所有利益。20年前,“職業畫家”們聚居圓明園的首要原因,其實是為了得到在大學食堂吃飯的便宜。即便在藝術市場發達的今天,以賣畫為生仍然艱難。事實上,目前散居在各處的職業藝術家,只有少數可以通過作品生存,像岳敏君那樣成功者百不足一。在大多數職業畫家眼裏,當代藝術市場的火爆“是別人家的事”。

顯然,“沉沒成本”阻止了許多畫家走向市場而完全“職業化”。但“沉沒成本”也如硬幣,有它的另一面。經濟學認為,如果某個産業的沉沒成本很高,就會形成“進入門檻”。例如能源、通訊、交通、房地産等行業,雖然超額回報巨大,但初始投入和退出成本同樣高得驚人。高門檻形成的壁壘,往往使許多“準進入者”卻步,在堪稱“看誰輸得起”的比拼中,只有“輸得起者”才能勝出。

令人望而生畏的“沉沒成本”,恰恰給“職業畫家”群體罩上了瑰麗的光環,也讓“職業畫家”多了不少悲壯色彩。

秦末,郡雄並起、逐鹿中原。西元前207年,楚王項羽引兵渡漳河救巨鹿,下令兵士“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3年後,漢將韓信率兵攻趙,令萬人背水列陣,説:“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當今中國職業畫家的氣魄,與這二者的“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頗為相似。

希望最終,付出了重大沉沒成本的“職業畫家”們,也同樣戰果豐厚。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中央美院聲明 如此招搖撞騙的畫家
· 五位畫家作品廣寧展出
· 廣州畫家作品展向國慶獻禮
· 廣州藝博會謝絕畫家擺地攤
· 她的身體裏“住”著12個天才畫家
· 《大家》畫家劉國松的藝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