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藝術家張曉東博士回國後首個個人作品展即將開幕,歡迎光臨。
張曉東在上世紀90年代初便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過個人作品展,並在日本留學期間,應邀為日本時任首相畫像,成為日本藝術界備受追捧的藝術家。回國後,張曉東首次提出“可愛文化”的概念,並成為“可愛文化”的首倡者和實踐者,其作品被眾多實力派藏家收藏,其中烏利·希克先生也收藏了他的兩件作品。其主持的“快樂公社”則被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授予“北京動漫美學基地”。
展覽名稱:快樂宣言——張曉東作品展
展覽時間:2009年8月22日—2009年9月30日
展覽地點:北京月亮河城堡快樂公社
聯繫電話:13801380244,89526270
聯繫地址:北京通州區月亮河河濱路1號月亮河城堡
聯繫郵箱:hedonism16@163.com
張曉東 快樂解放軍 布面油畫 2009年
張曉東簡歷
快樂宣言——張曉東作品展
快樂文化不是對思想的放縱,而是對真理的追求;
快樂文化不是對美的膚淺感觀,而是對美的極致體驗;
快樂文化不是一個新興標語,而是一種表達方式;
快樂文化不是在消解文化底蘊,而是在構建精神樂園。
對我而言,“快樂文化”並非是常人所理解的消費文化的表徵,而是人們獲得了“主體意識的選擇性”,在保證生存發展權的前提下,獲取民主意識和思想自由解放的深層次的快樂。
“快樂”只是一種形式,“現實”才是最根本的內容。快樂文化並不是自由散漫的生活心態,而是對社會的切實的思考。在改革開放前及改革開放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思想文化呈現出一律化的傾向,國人喪失了“主體精神的選擇性”。這種抽空個人主體意識的痛苦,比對肉體的摧殘更加殘酷。面對如此現實,與其“無病呻吟”,不如構建一種“快樂之藥”,為社會“療傷”。快樂文化正是基於中國這樣的現實考量提出來的,它在不同的時期也會根據現實的“病情”開出不同的“處方”。
當前,快樂文化的聚焦點在金錢。但這“金錢”並不是簡單的拜金主義,也不是通常意義的消費文化,而是一種革命,一種全民爭取脫貧致富、謀求生存發展權的革命。 “向錢看” 、“快樂解放軍” 、“快樂戰爭” 等系列作品,都是對生存發展權的有力吶喊。但這只是快樂文化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目標重在構建社會和人生的物質基礎。而在此基礎上,培養社會民主心態,重構民主意識才是快樂文化所倡導的“主體意識的選擇性”的根本所在。
快樂文化並不是自由散漫的心態,而是對社會現實的切實思考,是對不快樂的反思,也是獲取思想自由解放的途徑,它有著與眾不同的社會意義和思想內涵:它是人們追求真理的一種方式,它是人們對於美的一種極致體驗,它是一種語言方式和表達方式,它是構建自己精神樂園的一種方式。
張曉東:時代的畫像者
張曉東是一位對社會有著敏銳洞察力的藝術家。但是,如果只看他的繪畫,您很有可能會被他的繪畫所迷惑,而誤認為他是一位70後或者80後藝術家;如果你有機會和他面談一次,你就會發現這位60後藝術家對於當下中國社會時代精神有著多麼精準的把握。當然,這種畫面與思想的貌離神合與張曉東的求學經歷有著密切的聯繫。
上世紀九十年代,年輕的張曉東奔赴日本求學。如果當時張曉東留在國內,接受國內藝術氛圍的熏陶,依張曉東的藝術造詣,或許今日的張曉東能比肩現今活躍于藝術界的大腕,其藝術也會帶有明顯的中國九十年代當代藝術的印記。但正是因為這一走,使他走出了與同代藝術家完全不同的藝術道路。上世紀九十年代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史上最為重要的十年,在這十年期間,身在日本的張曉東一直在密切關注著國內藝術的發展趨勢,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有著清醒的認識。同時,身處局外的客觀現實,也為他提供了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旁觀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這使他比中國當代藝術的當局者多了一個視角和一份思考:九十年代的玩世現實主義、艷俗藝術等眾多藝術流派,在九十年代都具有當時特定的歷史意義,這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不可磨滅的。但是,時至今日,如果這些藝術家還是以玩世現實主義、艷俗藝術的面貌出現,在過了特定的歷史環境後,這顯然已經過時了。每個時代都有時代精神的畫像者,上世紀九十年代畫像者是以F4或F6為代表的藝術家。但是,當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的時代精神是什麼?他們是否還是時代精神的畫像者?這都是現在的藝術該思考的問題。當然,張曉東也不例外。當在日本聲名鵲起後,他回到了中國。這樣,他既成為新世紀中國當代藝術的親歷者,同時又是帶有獨特旁觀角度的見證者。集親歷者和見證者于一身的張曉東,對中國新世紀的時代精神也做出了自己的判斷,並且也在努力使自己成為中國新世紀的畫像者,我們可以從他的新作中管窺出他對當今中國時代精神的把握。
在張曉東的新作“大款貓系列”中,他明確提出了“向錢看”這個在中國頗為現實而又敏感的主題。説起“向錢看”,多數人會把它和拜金主義聯繫在一起。然而,在張曉東的畫作中所體現出來的“向錢看”,卻有著與眾不同的含義。張曉東一直在用發展的歷史眼光看社會的變遷,在他提出這個主題前,他也很清楚這個主題的敏感性。但是,張曉東把“向錢看”這個主題放在了中國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從而使這個主題脫離了“拜金主義”的低級含義,而成為一個蘊含著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的“新語匯”。
以“向錢看”為主題的“大款貓系列”與張曉東之前的“中國美食系列”相比,更具有現實性,雖然兩個系列的表現手法都比較卡通,但是從作品做蘊含的思想來看,這兩個系列都是緊緊扣著現實主義的,其中“大款貓系列”更甚。毋庸置疑,中國歷經三十餘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已經基本達到第一物質的需求線了,進而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溫飽,也就是精神文化上的需求。無論是在實現第一物質需求的道路上,還是在追求精神文化的需求上,在中國確實呈現出一派全民浩浩蕩蕩“向錢看”的壯觀景象。但這種景象,聯想中國近百年的發展史,我們就會發現這並非是簡單的拜金主義,而是中國人民在全力爭取全民脫貧致富的生存發展權。過去的中國人民在各種體制的約束下,是不允許獨立地生存發展的,或者説不能有“自留地”。而現在的中國人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設想,合法的設計和追求自己未來美好的生活。而這種生存發展境況的改變的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向錢看”。而這層含義也正是張曉東力求在繪畫中想體現出來的。在張曉東的眼中,“向錢看”更像是一種革命,一種全民爭取脫貧致富的生存發展權的革命,這在他的作品中有著明顯的體現。
張曉東新作“大款貓”系列中有一些象徵性的符號,比如做飯的勺子,則象徵著民生的需求。拳擊手套則是隨著主題的深化,後加入到這個系列作品中的符號,它是全民奮鬥的象徵。因為在張曉東的作品中,“大款”並非指傳統意義上掌握財富的有錢人,而是指那些正在通過自身的努力、合法獲取生存發展權的中國人。熊貓和中式服裝則是中國的象徵。而“大款貓”這個名字的由來也頗有意思,一個是由“大熊貓”引出的文字遊戲。另一個則是深思熟慮和機緣巧合的結果。“向錢看”的主題最好還是通過錢幣符號來體現更為直接,張曉東也一直在找能與中國形象結合起來的錢幣符號。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曉東在中國古錢幣上加上兩個耳朵,便成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大使——熊貓。同時,張曉東在創作的過程中,在作品的製作形式和表現形式上也有了很大的創造性突破。一直從事繪畫的張曉東,在創作“大款貓系列”的過程中,把裝置與繪畫結合在一起,美其名曰“裝置繪畫”。現在,“大款貓系列”基本上還都是在畫面上呈現三維的空間。在不久的將來,張曉東繪畫作品的裝置性將更錢,那時將不僅是平面上的三維呈現,而是將多幅三維繪畫中特定的空間中重新組合,配上生效,真正實現繪畫的裝置性和裝置的繪畫性。
張曉東 向錢看 布面油畫 200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