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總理父達成公遺像(木刻)王青芳
明代學者屈大均像(木刻) 王青芳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京津地區,王青芳是美術界很活躍的人物。他是一位多産作家,有時也寫些談木刻的文章,在題目旁有他自刻側面頭像,還有一行字:“尚在人間刻木頭”。王青芳披著長髮仰著頭,穿一襲長衫,正是那個時代青年藝術家流行的作派。後來蔣兆和《流民圖》中以王青芳為生活原型表現的顛沛流離中的知識分子則是這一形象的藝術昇華。
一
王青芳1900年生於江蘇省徐州府蕭縣(今屬安徽省)一個殷實之家,兄弟七人,他有一首打油詩自敘家門:“我與王莽是一家,兄弟七人幸無八,潦倒風塵只兩個,一在北平一在法。”在法國留學的是他的堂兄王子云。王青芳跨入北平美術界是在20世紀20年代之初。到三四十年代,王青芳的藝術創作跨入盛期。對王青芳的藝術道路有過重要影響的有兩個人,一是王子云,一是齊白石。
1929至1930年之際,王青芳與李苦禪、趙望雲、王子云、王森然等組織“吼虹”藝術社,以提倡新國畫運動,由李苦禪任會長。他們的作品多“描寫軍閥混戰擾亂的農村荒蕪情況”,曾在報刊發表和東北等地展出過。還出版了兩期《吼虹月刊》,後來被憲兵搜查而停辦。王青芳與李苦禪交誼很深,是藝術上的知己。他們同是齊白石的弟子,李苦禪在抗戰初期被日本憲兵隊逮捕,王青芳和許多藝術界人士曾設法營救過。1938年,王青芳與前妻王淑萱結婚時,由李苦禪當司儀。1956年王青芳病故,在中央美術學院禮堂開追悼會,也是李苦禪主持的。
據王同文章所記,王青芳于1926年正式拜齊白石為師學習繪畫與篆刻,頗受老師讚許。拜師之年,齊白石64歲,正當“衰年變法”之後。是年2月由湘潭返京,冬天由太平橋移居跨車衚同今之“齊白石故居”。王青芳常去齊白石家中學畫,有時去故宮臨摹古畫。
王青芳在寫意花卉、書法、篆刻方面都深受齊白石影響,但並未泯滅自己的藝術個性。他治印很多,曾為傅惜華、周作人、王子云、蕭一山、賈仙洲、陶一清、馬連良及李宗仁等人刻印,他的書風與印風縱橫恣肆,刀法強勁,結體奇崛,但有時太過,失于霸悍。同時,他在中國畫方面畫路很寬,藝術觀念受徐悲鴻影響,走中西融合的路子。他畫的馬與徐悲鴻作品幾可亂真,但絕不作膺鼎,品德之高為人所稱道。
王青芳結識徐悲鴻始自上世紀30年代。據王震《徐悲鴻年譜長編》:1935年徐悲鴻任中央大學藝術科主任兼美術教授,其年2月初赴北平為前教育總長傅增湘畫像,曾與華北文學藝術界人士合影,其中有周作人、楊仲子、齊白石和王青芳等人。2月8日北平藝術界舉辦歡迎茶會,到會者有齊白石、王青芳、胡佩衡、周養庵等人。由王青芳致歡迎詞。2月10日,徐悲鴻離平返寧,王青芳又曾和蔣夢麟、楊仲子、熊佛西等20余人一起送行。“八一五”以後,1949年8月,王青芳經齊白石推薦應徐悲鴻聘,在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兼任講師,曾擔任過印度留學生的專業教師。
徐悲鴻很讚賞王青芳畫的魚,曾在文章中評價説“王青芳先生之遊鱗可與亞塵(汪亞塵)抗席”“王青芳這度多産,淹沒其長。其寫遊魚實有獨到之處,故陳其多幅,亦披沙瀝金之意”。王青芳不僅畫魚,也畫山水,存世有一幅設色小寫意手卷,是1954年1月所繪陶然亭圖,題“陶然亭在轉變中”。所表現的是1952年陶然亭全面整修,人們挑擔荷土,鑿東西兩湖,堆土成山、栽花植樹的景象。表現了畫家努力描繪新社會的創作熱情。
二
王青芳畢業後在北京多所學校擔任教職。他早年的學生張鶴雲曾很具體地講述過王青芳上世紀40年代在北平藝專等學校任教時的情況:“王先生在北平師大和國立藝專兼課都屬選修課,收入微薄,故而他的生活來源主要是在中學兼課,他兼課的學校有藝文、孔德、女三中、四中等。我在北平四中讀書時期,王先生每到女三中教課後,下午都到阜城門內大街193號一個永德木廠作畫,這個木廠的東家叫張心泉,拜王先生為師。因而王先生在此作畫也就是教張心泉學畫。”
王青芳任教過的孔德學校,是由蔡元培、李石曾、沈尹默、馬叔平等人在1917年底創辦的一所新型學校,十年制。以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為校名,蓋倡科學實證之意,教師多由北京大學的教授擔任,由教師自己編譯教材,鼓勵學生創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學生還自辦了《孔德旬刊》(後改為月刊,1930年改為《孔德文藝》),同學會下設文藝、運動、音樂、美術四個部,劉半農、周作人等都曾應約為刊物撰文。原在孔德學校任教的王子云于1926年赴南京任中山大學教育館美術部主任後,美術教學工作就由王青芳擔任了。在王青芳所刻的印章中還可見到“中法大學附設孔德學校圖章”之印。孔德學校舊址在北京東華門,即今之北京第二十七中學,王青芳當年在孔德學校有一間約十平方米的房子,作為工作室兼臥室,與學校董事長錢玄同為鄰。
王青芳在各校任課期間,從事木刻創作,他任教的藝文中學成為當時木刻活動的一個據點。王青芳的木刻作品主要有《無雙譜》、《十八羅漢圖》、《清代學者木刻系列》、《木刻藝人像》等,“其木刻多承中國古代線刻手法,或陰線、或陽線,並不注重明暗的表現,為典型的中國式版畫。”而王青芳刻的肖像性質作品也常常附以人物小傳和詩文品評。
王青芳有一副樂於助人的熱心腸,他1943年在報上刊出《懸潤賑貧簡》。當時北平人民在日偽統治下過著十分黑暗的生活,1941年3月以後,日偽在華北地區實行五次強化治安運動,捕人殺人無數。在城市又大搞獻納運動,以物資統制配佔等手段搜刮民財,到處可見因饑餓倒斃的窮苦人民。王青芳自己的生活也很艱難,然而,他還想用自己的筆和刻刀,為水深火熱中的人們盡點微薄之力。《懸潤賑貧簡》開頭説:“砭骨如刀哨子風,鶉衣百結腹空空,街頭慘見同胞苦,願假雕蟲濟困窮”,潤例以五年為限,暫定石刻印章,每字2元,篆書對聯、寫意中國畫、木刻圖像、信箋像、硯臺像、印章像,每件均10元,扇面、冊頁每件2元。答應人家“收件多方遠近宜,錢來貨到不延遲。利刀禿筆無須潤,多少貧民待療饑。”收入所得,悉數賑饑。
王青芳晚年患肝病,于1956年11月16日病逝于北京,年僅57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