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1日,南通中心美術館成立於2008年5月,是位於江蘇省南通市的第一家民辦非企業美術館。
2009年推出夏季大展“墨季”,意為展示水墨藝術在當代社會中的多維走向,展現當下年輕藝術家對於水墨畫當代轉型的多種可能性探索。
無論經過了多麼漫長和曲折的變革,水墨畫始終是中國人的文化符號和帶有民族性的視覺表達方式。現代化的進程使人的生存狀態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水墨畫也因此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的人文社會環境。關於水墨畫改良的探討,始於上世紀初,伴隨著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交軌與思變,沿襲文人畫傳統的水墨也開始不斷吸收著外來藝術的元素,與自身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進行融合。經過百年的變遷,對於水墨藝術所映示的傳統精神的把握,而非模式化的模倣成為了水墨畫變革的支點,並促使其發展出跨越傳統邊界的多樣化面貌。在這裡,“水墨”早已不是一種材料,而成為一種代表著傳統文化內涵的精神。由此,這一關於水墨在變革中傳承的過程還遠未結束。
如果水墨畫改良是為根植本土的文化涵義探求一種符合現代中國人精神渴求的言語方式,那麼它就不會是被指“民族主義”傾向的簡單的宣揚傳統,亦或全然顛覆,而是為水墨提供一個充滿內省力量的開放空間。今天,中國當代藝術自身的的價值取向成為了市場狂潮冷卻之後的普遍議題,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使水墨又再一次被推到了變革的前沿。經濟全球化以及資訊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文化共融,令中國當代藝術在更為直接地面向多元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警醒與垂問:是否回溯傳統才是保有創作的獨立性與文化話語權的變革方式?當代藝術的創作是否應是中國人本土價值體系和審美傳統的傳承和延續?水墨,這種植根于中國人血脈的藝術形式是否可以作為拯救在西方“物化”的消費文化下失去的人性價值精神的呈現方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做?這些問題正是這個實驗性的展覽所力圖呈現與探討的。
展覽取名“墨季”,含有兩層隱喻。“墨季”取“墨跡”的諧音。後者出自中國傳統語匯,意為“墨色的痕跡”。明代馬愈在《馬氏日抄·蟹蘆圖》中論:其蝤蛑媻珊、沙狗疾走之狀,宛然在於墨跡濃淡點染間。這種對於筆墨趣味的極致推崇同樣反映在詞義的變遷上,“墨跡”一詞逐漸被用作表示“書、畫的真跡”。而我們在此處將“墨跡”,這個約定俗成的、擁有歷史性主導地位的表達方式用一種現代的“變意”方式改寫,賦予其新的含義。於是,“墨跡”成為了“墨季”。在傳統視覺藝術的表達中,“季節”同樣是一個古老的主題,它映射著中國古人源自於自然的哲學思想。“季節”很自然地成為中國人水墨表達的最主要的題材之一,並且逐漸演變為一種“母題”,作為水墨畫傳統的一部分得以傳承。從歷史的脈絡來看,用水墨表達“季節”其實並非模式,而是一個將人的價值觀念和精神需求轉化為視覺藝術形式的範例,這種轉化也恰恰是水墨藝術當代轉型需要思考的。如果“墨跡”代表傳統中國畫的歷史走向——它是墨隨筆走的痕跡,是單向度發展的;那麼,“墨季”則是代表著多維度拓展的水墨藝術當代走向。
杜小同,李颯,譚軍,孫浩,王劍,吳雪蓮,陰澍雨,這七位年輕藝術家走到一起是緣于他們的共同點: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受過完整的學院訓練,擁有傳統筆墨的表達能力以及對於中國傳統思想的歷史性反思和文化責任感,在個人經驗的基礎上,去詮釋水墨與多元文化在變革時期的社會環境中的交割與碰撞。
學術主持 余丁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藝術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管理系訪問教授。
策展人 胡丹潔
獨立策展人,藝術專欄作者。曾相繼就讀于英國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和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系。2009年考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當代藝術策劃專業(Curating Contemporary Art)。
關於我們
南通中心美術館成立於2008年5月,是南通市第一家民辦非企業美術館。其致力於成為藝術交流對話的平臺,為藝術愛好者提供參觀交流場所;將成為國內具有專業化水準、國際化視野的美術研究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