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現狀邊緣化功力不足 中國雕塑寫實得還不夠?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27 17:06:39 | 文章來源: 世藝網

中國首屆雕塑大展獲獎作品吳彤的《國韻·旦》

近日,歷時近一年的“中國姿態·首屆中國雕塑大展”巡展終點展在北京宋莊上上美術館閉幕,這次展覽是建國以來首次用“中國雕塑”命名的雕塑藝術大展,旨在為觀眾提供一個全方位了解中國當代雕塑的窗口。隨著展覽的進程,有評論指出此次展覽眾多年輕藝術家依然使用同前輩們一致的寫實主義技法和現實主義情懷,對於中國雕塑“藝術上的進步”發出質疑之聲。近日,記者就雕塑界的熱點話題專訪了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秘書長鄒文。   

“中國姿態·首屆中國雕塑大展”新生代雕塑家作品創新不足引爭議 本報專訪業內專家探討雕塑界熱點。

“中國姿態”僅寫實一脈?

專家觀點:

“革”寫實的“命”不難,難的是寫實功力

現狀:中國雕塑邊緣化

在建國60週年大慶之際,由中國雕塑學會、中國農工民主黨文化工作委員會、上上國際美術館共同主辦了大展《中國姿態:首屆中國雕塑大展》,來自全國各地700多位藝術家的1100多件作品中評選出近170件雕塑作品共同參與了這次展覽。中國雕塑學會會長、中國美協副主席曾成鋼表示“中國姿態”對參展作品的評選態度是多元化、多樣性的,希望通過展覽從整體上展示我國當代雕塑的風采,樹立中國雕塑嶄新的國際形象。

然而,儘管主辦方強調作品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坊間依然有評論指出和前輩藝術家的寫實主義技法和現實主義情懷相比,眾多年輕藝術家缺少藝術上的突破和改變。“藝術上的進步,離前輩們有多近,説明離‘豐富性、多樣性、多元性和多變性’有多遠。”評論者瑪依達稱。

的確,説起中國雕塑名家,總是繞不開潘鶴、錢邵武、袁熙坤、許鴻飛等幾位早已成名的雕塑大師;極具權威性的世界藝術史教科書《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涉及中國現代藝術史部分僅收錄了兩件作品,一件是《收租院》,另外一件是當代藝術家徐冰的《天書》。比起譬如繪畫、裝置等頗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其他門類,中國雕塑的聲音似乎微乎其微。而且,和西方米開朗琪羅的《大衛》、羅丹的《思想者》這些傳世名作相比,中國雕塑鮮有如此大氣魄、震撼人心的作品。


著名當代雕塑家之一向京的作品

獲獎作品鄒亮的《花之語——蒙娜麗莎》


獲獎作品柳青的《地鐵13號線》

原因:“生態型滯後”和重道輕器導致?

新生代雕塑家果真如評論家所言難以突破前輩嗎?在中國美協雕塑藝委會秘書長鄒文看來,其實這種狀況和雕塑的自身特點以及外部環境不無關係。

鄒文介紹説,“雕塑是所有文化形態中惰性比較強的藝術形式。”和別的藝術門類比,雕塑作者更新週期較長,出新率較低。他解釋説,雕塑既勞力也勞心,通常創新週期較長,“有創造力的雕塑家十年可以在創作上跨上一個新的臺階已經不錯了,有的雕塑作者從入行到離世也難有創新的變化。”因為換代時間長,雕塑行業老面孔多,創作隊伍更疊節奏緩慢,對新力量、新生代的容量也較低。而且,據鄒文介紹,雕塑“玩”的都是實打實的東西,沒有經過嚴格訓練的人很難妄稱雕塑家,準入門檻高,因此全國雕塑圈從業人員比較少。據他統計,如果算上雕塑係學生,全國的雕塑從業者也就是四五千人。這和龐大的畫家隊伍相比,基數非常的小。在鄒文看來,這些都是何以青年雕塑家難以跳出前輩寫實傳統的原因。“這是生態型的滯後。”鄒文説。

就藝術而言,中國自古以來有著重道輕器的文化觀念。“做雕塑的人更像藍領,而畫畫的更像白領。”鄒文笑言,“這一點和西方正好相反。”就中古中國雕塑的發展而言,在鄒文看來,中國雕塑從古代佛龕塑像就開始“原諒”造型的缺漏,美化為重神輕形,使雕塑逐漸式微,走向了雕琢小型器物的日用。而如今有些雕塑家,則棄雕塑走裝置的路線,故意將作品“器”的成分降低,跟我們重道輕器的文化傳統其實也息息相關。

對於新生代雕塑家沒有超越前輩寫實傳統的論調,鄒文認為,其實要在雕塑中“革”寫實的“命”並不難,難的是將西方寫實傳統中對客觀高度的尊重,對人體準確的刻畫學到家。“目前雕塑界的危機不是如何改良傳統,而是從西方學來的寫實傳統還不穩定。”鄒文説。“將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寫實傳統學到手,再進行中國化的創新和改造。”他補充道。他認為如果寫實尚沒學到精粹卻要和西方雕塑抗衡,可比性會因此受到質疑。

熱點二: “拍賣”紅人能否“救市”?

專家觀點:影響不了中國整個雕塑格局

不過,在並不紅火的雕塑界內,卻有幾位當代雕塑家備受國際買家的青睞,被捲入國際藝術資本市場的遊戲。如向京、隋建國、瞿廣慈等屈指可數的幾位知名雕塑家因拍賣行情的火熱而走入公眾的視野。然而,在鄒文看來,這麼有限的幾位雕塑家絲毫不影響中國雕塑的整體格局。“他們並非主流。”鄒文直言。在他看來,這些雕塑家得到的是熱炒中國藝術的人有選擇性的關注,並不代表中國整體雕塑行業的動向。“他們在國際上得到掌聲體現了評價立場更加多元化,也是好事,但不是雕塑史上的嚴重事件。”“他們是時代的幸運兒,而非他們的雕塑改變了時代。”鄒文説。

熱點三:體制外藝術家難入主流?   

專家觀點:“主流”概念在消解

今年全國美展雕塑作品首次採用“直送制”

前段時間,國內某知名藝術雜誌對一位名為李佔洋的“非主流”雕塑家的採訪令人印象深刻,採訪中,這位未進入高校、雕塑院等官方機構的體制外雕塑家表達了對於進入主流藝術圈的渴望。在他看來,自己一直處於邊緣的狀態,進入主流沒那麼容易。

然而,在鄒文看來,這是“體制外藝術家視主流為假想敵,通過‘自虐性’地強化這一點獲得悲壯的體驗。”他認為,事實上,隨著時代的進步,觀念的更新,這種主流、非主流的界限正在慢慢淡化。據鄒文介紹,近在眼前的變化就是今年全國美展的選拔制度的改革。過去,在很多體制內藝術家眼中,能夠參加全國美展無疑拿到了一張“主流”通行證,資歷將會因此添上重重的一筆。此前,美展的獲展作品需要經過縣、市、全國層層推薦選拔才得以參展。今年,全國美展的參展作品的選拔卻發生了重大的變革。據鄒文介紹,作為試點之一,今年雕塑類作品的選拔首次採取了“直送制”,即無論體制外體制內藝術家皆可自由投稿,不經過自下而上的層層選拔直接把作品送到評委面前,最終以作品優劣決出參展名單。此舉一齣,立刻收穫一片叫好聲,聚集在北京宋莊、798藝術區等地的自由藝術家投稿者不乏其人。

作為中國美協雕塑藝委會秘書長,鄒文全程參與了全國美展雕塑類作品的選拔和評審。他説一些自由藝術家得知此事後,甚至不放心地向他證實,“是真的嗎?”為了真正體現客觀公正性,鄒文介紹説,在評選參展作品時,主辦方還特意做了18個大型展板,確保所有作品同一時間出現在評委眼前,避免被遺漏。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朱德庸想搞雕塑 啟動幽默藝術二十年全國巡簽
· 英國倫敦舉辦“真人雕塑展”
· 兵馬俑“對話”古羅馬雕塑——秦漢羅馬文明展月底世紀壇開幕
· 來得"熱鬧"走得風光 達利與魯林雕塑展落幕(圖)
· 中外高校畢業生優秀雕塑作品網展
· “藝術與消費文化”——第十五屆中國雕塑論壇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