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米羅個展——超現實主義的世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29 11:25:0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時間:2009 年6 月14 日—7 月31 日

10:00—22:00(週日休息)

地址:東湖路20 號(近淮海中路)2C 西藝畫廊(ART in capitals)

電話:54047702

 

近日,西藝畫廊(ART in capitals)遷至東湖路新址開張,併為大家千里迢迢從米羅的故鄉西班牙帶來了米羅的個人展覽——超現實主義的世界。

西班牙畫家胡安•米羅(Joan Miro,巴塞羅那 1893——馬略卡 1983)是20 世紀最受好評的藝術家,是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偉大天才之一。他開創了以抑制描繪細節為特徵的,將二維圖片轉化為個人夢境和意象的藝術形式的先河。作為一個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壁畫家和版畫複製家,他創造了20 世紀獨特的視覺詞彙,在現代藝術的進程中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1893 年4 月20 日,米羅出生於巴塞羅那。他是加泰羅尼亞人。他的祖父是個手工藝人,父親是個金銀匠,母親是木匠之後。他從家庭和鄉土中繼承了堅毅和沉默寡言的性格。1977 年當他接受喬治•拉亞爾採訪時,追憶往事説:“我和我的父母生活得很不容易。”

在學校裏米羅的成績平平,真正使他感到興趣的就只有繪畫了。因此,他七歲就開始學習繪畫的專業課程,並常常到加泰羅尼亞美術館欣賞來自加泰羅尼亞偏僻寺院的羅馬式壁畫,所呈現出來的原始和純樸之美。即使如此,他還是被迫去學習乏味的商業會計。

職員生涯使他貧病交加、一蹶不振。於是,他放棄了這一切,躲到他在加泰羅尼亞附近蒙特洛伊的農村去,從此以後,這個地方就成了他的藏身之處。在他漫長的繪畫生涯中,曾多次跑到這裡隱居。他認為,那塊土地才是他的根,他的身體不能離開它,精神更不能離開它。雅克•迪潘這樣寫道:“他的腳踏著這塊土地,是為了從中汲取力量和靈感。他的眼睛把紛亂的形象整理的井然有序,並密切注視著它們微妙的變化,他那充滿繪畫語言的眼睛和雙腳,是從蒙特洛伊出發,也是從加泰羅尼亞的風景出發。”

事實上,米羅在蒙特洛伊小住之後,1912 年他進入畫家弗朗西斯科的美術學校。弗朗西斯科是一個教師和藝術家,在他的思想裏表現了對學院派所有一切的鄙視。1913 年米羅參加了聖路藝術家社團,他在那裏認識了高迪。幾年之後,他又認識了弗朗西斯•畢卡比亞。

米羅26 歲前往巴黎。在他寫給畫家朋友E.C.裏卡爾特的信中説:“我再也不回巴塞羅那了!除了回巴黎以外,就是到鄉村去,直到我死都如此堅持。在加泰羅尼亞沒有一個畫家能獲得全面發展……甚至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加泰羅尼亞人。”

令人難過的是米羅到巴黎時身無分文,性格十分孤僻的他,為了在那裏定居,産生許多問題,這時雷納爾伸出了友誼之手幫了他大忙。透過雷納爾,米羅才又認識了勒韋迪和達達派的領袖特裏斯坦•查拉。因此在米羅的內心,既有對新事物的好奇和嘲諷,又保有著憩靜和開闊。

但是,在這兩種現實之間徘徊了短暫時間之後,在米羅的心中,巴黎終於佔了優勢。也可以説,他在布洛梅大街45 號的畫室佔了上風。這個畫室的四壁刷了白灰,一張整齊的桌子,周圍擺設了許許多多的玩具,有小布偶、怪模怪樣的娃娃,和正準備著色的石膏動物。在這裡,米羅一個星期只正正經經的吃一頓飯。就在他住的這棟公寓裏,他發現畫家安德烈·馬松也住在這兒。後來他也到馬克·雅各的家中,造訪那一個完完全全屬於超現實主義的國度,米羅在那兒度過了許多個不眠不休之夜。

1923 年,多斯·帕索斯和海明威開始與米羅交往。海明威和他經常去同一個拳擊館練習拳擊,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生活拮據的海明威,為了幫助困難之中的米羅,曾經湊集了5000 法郎買下了米羅的早期重要作品《農場》(1921—1922年)。這是一件高132 釐米、寬147 釐米的布面油畫,現藏于美國華盛頓國立美術館。畫面中的藍色天空,以及向天空伸展的桉樹,佔據了畫面的上半部,顯得非常耀眼。在農場裏勞動的人們,以及這裡的土地、玉米、房屋、馬匹、水桶和蝸牛等,主要集中在畫面的下半部,表現了樸素而親密的場面。米羅對畫面整體佈局的精心構思,以及對細節描繪的精巧安排,明顯受到盧梭繪畫的影響。農場中的景色,也體現了米羅對家鄉生活的眷念。海明威在1934 年《藝術手冊》中説:“在這幅美麗的畫裏,包含了米羅在西班牙時所感受的一切,也表現了他遠離西班牙而又不能重返時所感受的一切。無論是誰,都無法融匯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感情。” 米羅的早期作品往往都跟鄉土有關,他的《蒙特洛伊的鄉下風景》(1916 年)和《蒙特洛伊的教堂與村莊》(1919 年)等,充滿了同樣深厚的情愫。

米羅結識海明威的同時也認識了著名法國詩人龐德、普萊維爾、阿拉貢 、布勒東和艾呂雅。在巴黎居住期間,米羅和畢加索也密切來往過一段時間,所以在他的畫風中,亦可以找到受畢加索影響而留下的立體主義的痕跡。

此外,他同超現實主義的詩人和畫家在皮耶畫廊舉辦了第一次畫展,1930、1931 和1932 年又在那裏舉行了畫展。

米羅的超現實主義繪畫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簡略的形狀、強調筆觸的點法、精心安排的背景環境,奇思遐想、幽默趣味和清新的感覺。在他的畫中,有著使觀眾不可抗拒的魔力。在他的畫中沒有什麼形,而只有一些成份,一些形的胚胎,一些類似在墻上亂涂亂畫的原始形狀,類似原始人在山崖上刻下的標記。而作品的顏色簡單到只有幾種基本色:藍、紅、黃、綠,他精打細算地使用它們,可準確之極。

米羅作畫以漫不經心地筆畫在畫布上自由彎曲伸展游動,毫不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空間深度的要求,血紅色或古藍色的各式形狀,散佈在深淺不同的背景上,大小相間著的黑點、黑團、黑塊,像爆炸四濺的宇宙流星。這些假裝漫不經心亂涂出來的稚拙形狀,它們共同構成一個多彩多姿的夢幻世界。佈雷東説:“米羅可能是我們所有人中最超現實主義的一個。”

當我們看厭了畫室作品、美學示範、華麗詞藻之後,在米羅的畫中找到了清新的水源,它平靜地清洗我們的一切陳規俗套。 他是位拒不承前,也不想超越任何人,更不想啟迪後人的畫家,他只是以史前人類或兒童的方式去作首次的發明;他不講我們時代使用的任何語言,而是我們時代人夢想和思念的伊甸園;他簡單之極、天真之極,他在現代藝術中佔有一席無人爭奪的地位;這就是他全部的人格和藝術的魅力所在。

他藝術的卓越之處,並不在於他的肖像畫或繪畫結構,而是他的作品有幻想的幽默——這是其中一個要素。另一個卓越之處就是,米羅的空想世界非常生動。他的有機物和野獸,甚至他那無生命的物體,都有一種熱情的活力,使我們覺得比我們日常所見更為真實。

 

1   2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看視覺文化轉型中的學院力量
· 賀友直:方寸回望(圖)
· 第五屆上海美術大展拉開帷幕(圖)
· 劉建華最新公共雕塑“磁”現身上海陸家嘴
· 樹——夏季群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