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都江堰:畫家村要長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22 16:13:49 | 文章來源: 四川日報 天府週末

  假如走馬河上有幾位江南村姑身著蘭花衣,駛幾條小舢,幾位川妹子著扎染翠花服,懷抱二胡站在村頭迎你,那聚源的景色一家不比江南水鄉差。陳逸飛一幅油畫《故鄉的回憶》,曾喚醒了沉睡百年的周莊,而聚源畫家村的藝術家們則攪動了千年古鎮—— 在落幕不久的第四屆中國西部博覽會上,來自北京的美林正大投資公司計劃在數年內,累計投入6.5億元,將在聚源畫家村一帶建成佔地1500畝的國際藝術村。這樣的大手筆令人讚嘆。

    談到投資的原始動機,“美林正大”的老總道:他們最終也是看重這裡的生態和文化環境。都江堰是世界雙遺産,西部畫家村更為它錦上添花。西部畫家村在都江堰聚源古城走馬河一帶,這裡一字排開依次定居的國內外知名藝術家有伍明萬、羅中立、劉威、徐匡、阿鴿、尼瑪澤仁、戴加林、肖繼東、吳曉蓉、李煥民、黃德珍等。在畫家村不遠處還有國際著名雕塑家郭選昌的雕塑生産廠。國內眾多知名藝術家匯聚聚源,這在四川乃至全國也是一大新聞。藝術家們將在這裡幹一番文化産業的大事。古鎮如磁石引來大畫家 來到畫家村,其外墻上面蒼翠欲滴的爬山虎像瀑布一樣整齊地排列著,畫家們居室的鐵門若隱若現。聚源畫家村始建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聚源畫家村的一群藝術家,吵醒了蜀漢時代的古城。有那麼多的著名畫家和雕塑家來此創作和定居。如現任四川美院院長的羅中立,弟子如滿天星斗,其作品《父親》,第一次把“領袖享受的殊譽”給予了一個農民,從而奠定了他在中國美術界的地位。

     畫家村第一個“村民”——著名雕塑家伍明萬,接受了我們的採訪。他講他被這幾條河流和這裡厚重的文化氛圍所吸引,搞藝術的人也要有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伍明萬五十年代初就讀于四川美院,畢業于中央美院雕塑係研究生班,後又赴義大利深造。回國後任四川美院教授。幾十年來創作出了大量雕塑精品,其代表作《耕》、《養豬戶》,以中華民族的質樸、深沉、渾厚,在中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了現實主義的先河。伍明萬教授數十件作品為數十座城市的城雕一展風采;部分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珍藏。伍明萬的《寶寶睡了》、《浴》、《孔子》、《屈原》等多件雕塑作品,先後在美國、義大利、新加坡長期展出和被人收藏,引起了國際藝術界的關注。目前,包括美、英國家,央視等國內外重要媒體都曾聚焦這個西部畫家村。有一千多年曆史的聚源古城,也因這群藝術大師而被“吵醒”。這裡,先後有德國、日本、南韓、美國的藝術家和參觀團來考察和學藝。畫家講這是一座天然“富礦”在李煥民家中採訪。李老指著走馬河講,即使你是億萬富翁也買不到一條河流。來畫家村前,他是中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文聯副主席。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他曾去西藏、阿壩等地體驗生活20多次,考察了北方和南方絲綢之路。創作出了大量佳作,其中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作品有《高原峽谷》、《揚青果》、《攻讀》、《拉薩街頭》、《牧場》;代表作《初踏黃金路》、《藏族女孩》、《攻讀》、《高原之母》均入選《中國百年繪畫》大集。1996年,中國版畫家協會授予他“魯迅版畫獎”。他曾多次赴日本、德國、南韓舉辦畫展。藏畫家尼瑪澤仁是畫家村最活躍的畫家。尼瑪家是一座有著西藏風情的躍層式別墅建築,屋前的花園裏,草坪、鮮花、銀杏和一些藝術裝飾佔去了大部分空間,一棵銀杏樹上的藏牦牛頭骨,與地面的小石佛形成一個獨特的召示,顯示著主人的藝術格調。走進大師的家,各個房間都挂滿了大師的得意之作。尼瑪指著他的作品介紹;《天地間》——天與地的使者,俯瞰眾生,載著化為清風的靈魂,直指蒼穹;《岡底斯神山》——萬山之神,由此而始,超越宗教的宗教,銘刻往復輪迴的枯榮;《荒月》——喜瑪拉雅高地留下了象雄古國的滄桑;《極地的夢》——浩翰的宇宙,鑿刻著雪域民族的精神,與日月同輝。尼瑪的作品從表現人與自然的關係來表達富有哲理的深義、理想主義的繪畫以及對西藏文化歷史故事的表現等,進行了大膽地探索。由於尼瑪在藏畫方面的貢獻,1987年,班禪大師親自賜封。畫家村的畫家,個個都是高手,他們都有代表作,也珍藏有世界級的名畫。這是一座天然的“富礦”,尼瑪大師講,他們正在圈內圈外到處宣傳,大師們要聯合一些實業家來共同打造西部的文化産業,且做大都江堰的旅遊文化産業。厚重的文化底蘊是做大文化産業的保證厚重的文化底蘊,是聚源古鎮在畫家村基礎上做大文化産業的基石;文化和生態是都江堰人永遠值得驕傲的金字招牌。

     聚源黨委書記馬棟平接受採訪時講,聚源古鎮被譽為“太陽騰升之地,大海聚寶之源,妙音迎祥之所,靈星福壽之泉”。聚源古鎮地傑人靈,厚重的文化底蘊是眾多藝術家匯聚的一個重要原因。歷史上,聚源是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支線),成繹道必經之地,也是川西北的重要物資集散地之一,當年的“馬市”就設在聚源。蜀漢時置都安縣唐改為盤龍縣、灌寧縣、導江縣,迎祥寺曾為川西古寺之一,在這片土地上孕育了許多文化名人。畫家村南與官家場、梳妝檯遺址次第相連,西與迎祥寺、皇墳、費家祠遺址相連。這裡上風上水,背靠表城,面向都江,空氣清新,充滿田園風光和詩情畫意,是藝術家創作的天堂。北京美林正大,正是看中了畫家村的示範作用,才最後作出先期投鉅資開發國際藝術村的。成都聚源畫家村既是藝術家創作的天堂,也是旅遊資源的極佳挖掘點。沿著畫家村分佈著羊子橋、導江橋、觀音橋,這些頗有開發價值的古跡,為“歷史文化遺跡復原與自然景觀塑造的綜合旅遊開發項目”創造了良機。記者在一本厚厚的聚源古城整體規劃圖上看到,這些古跡都在規劃復原的景點之中,最新了解,一個浩大的文化建設工程已開始啟動。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