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潘虎:藝術創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5-22 17:21:48 | 文章來源: 世藝網

 

  世藝網(以下簡稱世):你認為自己的作品屬於什麼風格?(現實主義藝術,艷俗藝術,波普藝術,先鋒藝術…)今後你是否會考慮其他材料和內容,還是會對現在的方向做更深的挖掘?

  潘虎(以下簡稱潘):我的作品基本手法上都是寫實的,以風景為主。所以個人認為算是現實主義。

  世:生活環境對每個藝術家會有很大的影響,對你來説,這麼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有什麼事情是讓你清晰看到入畫痕跡的嗎?

  潘:生活環境對藝術家的影響大小主要還是取決於個人的內心世界。比如性格;人生經歷;人生觀;世界觀以及修養素質等等方面。藝術家往往比較敏感,但是脆弱與否因人而異。面對生活中錯綜複雜的變化和選擇時,藝術家難免陷入比常人更加痛苦的思索之中。因為生活是藝術家創作的源泉,他要耐心,認真的在其中觀察,尋找。所以絕大多數藝術家對待生活的態度是非常認真的,生活之中的任何變化都能很快的被他們發現和捕捉。從而藝術家往往體會著更多的迷茫,困惑。藝術家不僅要接納生活,還要多問一個為什麼?在逆來順受還是揭竿而起的取捨中不斷的嘗試説服自己。因為每一次選擇都對自己的藝術創作産生階段性的影響。

  對任何人來説,優質的生活環境都是我們所渴望的。但是並不是説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痛苦時我們就只能選擇忍耐和接受。我認為,生活中的痛苦和重壓可以喚醒自己內心反抗的慾望。平常的生活比比皆是,但是並不平凡。我經常遊走在北方的農村和城市,見到了無數普通的人和普通的生活。我看到的是他們的善良,堅強,自信和隱忍。無論生活多麼艱難,他們都滿懷希望的面對自己的明天。你從他們的生活中可以看到無處不在的樂觀和積極向上,這完全是我們民族自己的精神。正是點點滴滴的普通事,正是涓涓細流一樣的平常生活,幾千年來沉澱在他們身上,使他們成為歷史最真實的載體。其實我們這個看似含蓄的民族,面對生活環境的重壓時不僅會忍耐,更會抗爭。我經常看到進城的農民工面對各種各樣的現代化設施表現出滿臉的迷茫,這些我們城市人習以為常的事物讓他們感到不由自主的緊張和慌亂。然而當我親身面對陜北的嚴重乾旱和突如其來的洪水時,也同樣感到驚詫,恐懼和不知所措。在面對殘酷的自然環境時,農民往往只是長長的嘆口氣,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眼前的一切。然後他們會毅然決然地打點行裝,到城市裏尋找自己新的希望,這就是他們的反抗。所以説他們是勇敢的,他們在靈魂上和我這樣的城市人是平等的。城市裏也有自己獨特的壓力和痛苦,可是我們象他們一樣勇敢的反抗過嗎?我覺得這輩子就只能活一次,所以我心裏一直默默的記得兩千多年前的一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世:您是如何看待藝術創作呢?是和當年一樣初衷不改還是有著別樣的滋味?

  潘:藝術創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每天都不能少。原來創作時內心總是充滿了激情和衝動,現在這些東西少了一點,思考多了一點,也許是比以前成熟了一些。

  繪畫是一種獨特的語言,想説什麼?説得好不好?在於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來不得一點討巧和粉飾。其實藝術創作並不是僅限于拿著筆站在畫面前的時刻,也不是簡單的構思與反省。藝術創作是對自己的參悟,是不停地尋找自我的過程。世界上沒有不變的東西,變化最快的莫過於一個人的思想。對藝術的思考就是通過這樣一個途徑,完成發現自我、自我認知的過程。但是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我的內心在不停地動搖和徘徊,在每次突然的驚訝過後,我總是覺得以前認識的自己變得十分的模糊,似是而非。自己面對的是回到原點重新開始。雖然總是很難跟上“自己”的腳步,但是通過不停的探索,我對自我的認識還是在不斷地豐滿起來。

  面對畫布時的藝術創作是非常快樂的,但更重要的創作過程應該貫穿自己生活的每一個瞬間。我的行為,話語,思考問題的方式,面對選擇時的態度都會對自己的畫面産生深遠的影響。

  世:您是怎麼思考關於人物題材的繪畫呢?

  潘:我很少涉及人物題材的作品,早年搞過一些,後來發現自己的興趣點不在這個方面。我感覺人物題材無論在手法上還是在選題的自由度上都無法滿足自己的需要。所以就暫時放棄了這個題材。當然,我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打算。這有待以後充分構思以後在做計劃。

  世:除了繪畫,平時會對什麼感興趣嗎?比如用很久的時間很大的精力事情做的某些事情,音樂?運動?藝術家作為“個人”,他是自由的還是需要有某種“藝術道德”?

  潘:我比較喜歡歷史,尤其是中國歷史。相應對中國古典文學,詩詞,音樂和民間的各種藝術形式也懷有濃厚的興趣,因為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學習和傳承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是每個有歷史責任感的中國人都應該做到的事情。只有深刻的認識了自己的文化,才有可能結合外來的文化對其加以改進和發揚,使其更加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藝術家在其中的作用尤其突出。當然普通的愛好者不可能達到學者的深度和水準,但是起碼的了解必不可少。

  世:平日對藝術圈內的是非是否關注?都通過什麼渠道呢?如何看待前段時間沸沸颺颺的“天價做局”及“拍賣內幕”這些事情?

  潘:對以上問題我平時考慮的不多。不過事情的發生應該都有其複雜的內在背景,不是一朝一夕就成為既定事實的。藝術家應該關注自己的應該關注的事情。

  世:時代變幻迅速,如今的藝術家和當年的文革時代、85新潮時期的藝術家們所面對的現實迥異,你認為藝術作品與時代是怎樣的聯繫?你自身的作品與時代又是什麼樣的關係?

  潘:當代的中國社會是有史以來,思想,言論最為開放,活躍的時代。縱觀歷史,每一個時代的特殊背景都會在當時的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割據,百家爭鳴,形成了以地域為特徵文化差異。秦漢的自信,魏晉南北朝的民族融合,隋唐的博大與包容,元代的隱忍和通俗文化的興起以及明清封建文化精采,華麗的最後樂章。每一個時代的特徵都在當時的文化藝術作品中得到了昇華。鴉片戰爭以降,尤其是“五,四”運動之後,文化藝術作為一種啟蒙、救亡的手段艱難的邁出了變革的步伐。其中有進步、創新;也有顛覆和摧毀。伴隨著時代的陣痛,文化藝術也展現出沉重的面貌。伴隨著時代變革的是對上一時代文化藝術思想的顛覆,時代變革越劇烈,顛覆就越徹底。

  當代社會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我們所看到的是思想上的解放和面對各種文化思想衝擊時的迷茫。文化顛覆後的斷層,枷鎖解脫後的如釋重負,歷史慣性和西風東漸的激烈碰撞,魚龍混雜的新興文化,眼花繚亂的思潮變化等等。當我們感到興奮與刺激的同時也感到了頭暈目眩和消化不良。隨著網路的普及、話語權得到充分的釋放,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在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一絲失控的隱憂。當然藝術家作為文化的創造者是不可能脫離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的,他所能做的是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遴選出自己所需要的素材,表現自己的思想。真正能夠超越時代的藝術家是少之又少的。在當今社會集體浮躁的氣氛下能夠保持一個冷靜的頭腦就已經是相當難得了,如果能夠更多地排除外界的干擾,認真耐心地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尋找堅持的力量,仔細觀察周圍的變化,從而獲得一些對未來的啟發那就再好不過了。

  我認為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藝術家的眼界和選擇都會變得越來越豐富和寬廣。任何技術上的可能性都已經被不斷地反覆嘗試過,並加以不斷地創新。因此藝術家僅僅局限于手段上的突破來達到某種藝術上的高度是不現實的,即便能得到偶然的成功也會很快被仿傚和超越。因此藝術家應該更多地挖掘自己個性中的優點,以自己獨特的視角來表達對歷史、文化、社會等等問題的思考。只有在這個方向深入研究下去才能符合當今社會推崇個性的時代特徵。

  世:如何看待自己的創作與觀眾的關係呢?觀眾作為你作品的受眾,你希望他們能夠全面的理解你的創作,還是希望他們從作品的觀看中獲得屬於他自我的理解?

  潘:我不苛求所以的觀眾都能充分的理解我作品中所表達的含義,事實上我的作品中蘊含著很多不同的層次,而且有些層次是不難理解的。我本人也願意通過自己的作品給觀眾帶來一些視覺上的享受和比較獨特的審美體驗,能夠讓他們獲得收穫是對我藝術活動最好的獎勵。但是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即便是最好的知己也很難完全理解藝術家的所思所想,何況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也難免出現表達上的困難,思維混亂和語無倫次經常出現。因此觀眾與作者之間産生誤讀的情況是很多見的,這也給藝術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愉悅大眾與宣泄自我如何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

  世:你曾參加過許多大型展覽,面對目前國內各種展覽近乎氾濫程度這種狀況,你怎麼看待呢?對許多才剛剛進入藝途的年輕藝術家,在參展方面有什麼建議嗎?

  潘:展覽多總比展覽少好。我們要給觀眾積累視覺經驗,提高審美能力的時間和機會。如果説現在的展覽已經處於近乎氾濫的程度,只能説這是現階段市場和觀眾的需求。在我們感嘆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同時也要珍惜這種觀察和思考的機會,好的東西總會從其中脫穎而出。另一方面,我們要相信觀眾的審美能力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水準上,不好的作品總有一天會被他們拋棄。

  我也是一個年輕的藝術家,不敢給其他人提出什麼建議。每次把作品展示出來的時候都難免內心的緊張、羞澀,以及聽到別人評論時的迷茫和困惑。沒辦法,醜媳婦總要見公婆的,抓緊時間發育,抓緊時間把自己打扮漂亮一點。能做到的也就這樣吧。

  世:感謝您接受訪問,最後想了解一下,近期有什麼展覽活動或者計劃能向大家透露嗎?

  潘:最近主要還是繼續創作,積累一批比較滿意的作品,時刻準備著。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年輕畫家——潘虎
· 靈魂在高處---青年畫家潘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