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杭州訊 喬中石
為展示西泠印社古舊字畫修復成果,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古舊書畫修復展”于2009年4月15日-5月20日在中國印學博物館舉行,共展出從明代至近代書畫作品45件。
西泠印社藏品經數十年的積累已達萬餘件,這其中有數百件或霉病、或蟲蛀、或殘損、或起皮脆裂、或反貼的古舊字畫亟待搶救性修復。有些作品由於破損嚴重,只能終年原封不動地躺在庫房,即使這樣,也是稍有疏忽,這些珍貴文物就會永遠消失。根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自2005年始,在國家財政的扶持下,西泠印社便有計劃地逐年安排部分亟待搶救的古舊字畫,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修復,重新裝裱,讓它重見天日。
這次展出的明代張路《天仙送子圖》、清代楊雍建草書是兩件反貼于油紙上,沒有裝裱完工的作品,這兩件作品已經在庫房沉睡了半個世紀;清代江宗的《山水圖》已經破損的面目全非,冷枚的“孔雀圖”、周璕的《墨龍圖》已經斷裂成幾截,楊峴書法
《九言隸書聯》幾乎成了一堆碎紙,等等。許多作品由於年代久遠,入藏前就已經帶著“病體”進來。
古舊字畫的修復是一項細之又細、慎之又慎的工作,如果修復操作稍不當,就會造成再度損傷,甚至毀於一旦。因此,從技術整理到再次裝裱,始終要有心靜如水的心態,來不得半點粗糙或差錯。在自然環境下,一幅作品的修復一般需要數月甚至要經歷一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修復技術人員用高超的技術使這些將要消亡的文物重新恢復“記憶”,“活”了過來,讓我們能夠重新欣賞它曾經有過的美。透過這些畫面,去領略它流淌的書畫藝術之美,去審視它依然跳動的靈性,去體驗這份文化藝術遺産的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