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洗心革面—穿越當代精神迷宮的中國版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4-14 11:13:4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陳小娣

 

    洗心革面—穿越當代精神迷宮的中國版畫

    深圳華美術館 2009.3.28-5.3

    聯合主辦機構:華美術館、龍藝榜畫廊

    策展人:托泥、彭捷

    展覽簡介:

    檢閱中國當代版畫的創新與變革的學術大展《洗心革面—穿越當代精神迷宮的中國版畫》在2009年3月28日至5月3日在深圳華美術館開幕。來自中央美院、魯迅美院、中國美院、廣州美院、天津美院的藝術家的百餘件作品以鮮活犀利的主題跨越版畫語言的局限,呈現了激動人心而又詭異多變的當代心靈探索,反映著當代版畫語言的前衛實驗。《洗心革面》展由深圳華美術館與北京龍藝榜畫廊共同舉辦。

    以精神迷宮為主題,展覽以戲劇的敘事形式貫穿了生於70後到80後藝術家從童年、青年到成年的精神成長,他們敏感的心靈故事映射著當代社會學與心理潛意識的交匯融合:衚同中的童年記憶在城市的瘋狂擴張中被拆解、青春戀情與女性自我的心理追尋互相折射;巨大的黑鳥裝置景觀中,社會百態與人的自我存在衝突共生,諧謔而又沉鬱凝重…策展人通過《洗心革面》揭示了當代版畫的變革趨勢:即主題上從印痕遊戲轉變到對有意味的社會學圖像的追尋(這種審視是由內向外的)、語言上從平面紙上開始多維度的觀念性敞開。

    參展藝術家包括康劍飛、劉慶元、黃愷、張穎、秦觀偉、肖映河、金嵩敏、李明娟、鞠婷、陳小娣、汪延濱、許宏翔、程慶陶、蔡遠河、付斌、李小光、淩雲飛、陳立民、王晴、田華、張昊;他們正將版畫特有的細膩、微妙及犀利的觀念智慧融入當代藝術豐富的社會學思考中。

 

    穿越當代精神迷宮的中國版畫

    策展人:托泥

    此時此刻,這一群血氣方剛的青年版畫家在如股市般無端興奮的精神盛世中,用舊的刻刀、受潮的木板和殘缺不全的器械,各自完成面臨迫在眉睫的精神挑戰時的搏殺,留下非凡熱烈的現場痕跡,而後撒手各奔前程!

    在當代社會與文化的非凡變革中,中國藝術家對自我與社會的批判性思考伴隨著藝術觀念改造、語言革新的使命感;中國版畫也正在經歷著洗心革面的涅磐,出生於70-80年代後的青年版畫家對當代問題的審視的同時,積極反叛陳腐的版畫語言的束縛。《洗心革面—穿越當代精神迷宮的中國版畫》展反映了這一代知識分子的生存迷惘:個體存在與文化身份的分裂、歷史傳承與社會現實的衝突、全球化的消費主義衝擊…多元化的思想觀念盤根錯節,讓他們如同陷落到一個精神迷宮中,但他們純真、不妥協、有勇氣直面內心,這個不可測的迷宮成為心靈的遊樂場,他們生命的激情和藝術創造力同時迸發。

    迷宮中的心靈戲劇

    在古老的宗教神話中,人的整個生命被視為一座神聖的迷宮,在其中心是人生的轉捩點。只有通過艱難曲折的朝聖之路,人才能告別過去,找到生存的意義。展覽以迷宮影射著當代變革中敏銳的青年知識分子所面臨的精神挑戰的複雜性。作品豐富多樣,領異標新,在形式上把版畫語言發揮到極致,共同的主題是對當代問題的深深凝視,迷宮神話中牛首人身的怪獸和令人朝思暮想的情人充滿誘惑,探索迷宮的過程是他們精神解放、找尋自我的征途。

    策展人關注不同藝術家之間的精神性的內在聯繫,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互相關聯,如同一部多幕的戲劇,哈姆雷特的激情混合著《牡丹亭》的婉約,古典與現代泥沙俱下,藝術家在自我的精神漩渦中不能自拔,共同完成了當代中國的精神迷局中的生存敘事。在衚同中嬉戲的光頭兒童、借《禮記》故事質詢自我的女性、給仙鶴灌可口可樂的穿長袍的頑童、在社會與集體無意識中流放的黑鳥…相互交織,組成了人生從童年、青年到成年的精神歷程,對童年記憶的糾纏演變到成年人在社會群體中對個人尊嚴的關注。在他們穿越迷宮的奧德賽征途中,混合著對當代社會的真切掃描與心理潛意識的微觀敘事。

    展覽分為八個部分,勾畫了從童年、青年到成年的精神軌跡:衚同記憶與戲謔青春中,現在與過去在衚同中時光倒錯(黃愷)、激憤的少年在亂石崗上、曲水流觴之間笑看塵世浮雲(許宏翔)。社會觀察、潛夢遊心互為表裏,藝術家對社會的觀察是主觀的,夢境卻映照著現實的心靈印象。情感花園到女性主義中,對情愛的渴望和對自我的認識充滿非理性:赤裸的生命之果結滿憂愁(陳小娣)、古典少女俏麗的臉上印著胎記般的花朵(李明娟)、蕩罷鞦韆,在宋朝的荷葉間休憩的少女的身影(田華)和濃霧深鎖的園林中赤裸廝打的男女(王晴)重合;金嵩敏在木版上斧劈刀斫,大膽追問自我的分裂;幽暗之處黑色的身體在潛意識的深淵裏體驗存在之迷惘(秦觀偉、張穎)。康劍飛的繪畫語言與觀念都在邁向成熟,十年來的青春反叛在苛嚴自律的美術學院體系度過,黑鳥的意象伴隨著他藝術與生活經歷的成長,他的主題也從自我精神放飛轉變到個體在社會集體意識中的異化。少年可以胡鬧、反叛、心遊萬仞,但青春的迷宮之外是成年的迷宮,同樣翻滾著詭異神奇的雲彩。康以《觀看黑鳥的方式》開始了對社會迷宮的探索。

    從印痕遊戲到圖像再造

    中國版畫自魯迅發起的新木刻運動到新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經歷了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的演變。如果説90年代以來,版畫家從現代邁向當代的變革大多表現在對印痕語言的創新,對印痕的迷戀逐步墜入筆墨的遊戲,使版畫成為抽象的心靈印痕,遁入文人化和精英化的象牙之塔。而在年輕的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中,版畫在繪畫語言上突破了對印痕的迷戀,從當代的視覺文化中吸收豐富的營養以表達此時此刻的情懷;他們正以犀利的鐵筆,刻畫今日中國的妖嬈表情。

    在此展覽中藝術家發自內心的、不拘一格的作品展現了當代版畫的新鮮風貌。黃愷借鑒了連環畫的形式,以套色木刻的陳舊曆史感再現褪色的衚同中的童年故事,在懷舊中飽含當代人的焦慮,他鮮明的個人風格在日本漫畫影響下的中國卡通一代藝術家之外獨樹一幟。付斌的石版畫具有時尚攝影的質感,層次豐富,定格了中産階級的精神肖像;張穎以豎線條縱情鋪陳,精神的墜落在畫面造成幻影感; 金嵩敏手繪設色結合木刻,使自發與隨機性抵消木版的僵化…他們關心用更富表現力的語言傾訴內心的激情, 渴望對世俗與文化生活鮮活生動的記錄,他們正將版畫特有的細膩與微妙融入當代藝術豐富的社會學圖像中。

    藝術語言上的開放與重構

    美國波普藝術巨匠安迪•沃霍爾以絲網版畫再現時代明星和社會事件,使消費文化中的商品與純藝術的界限模糊,顛覆了原作與複製的概念,以抗爭圖像的氾濫和精神表面化,他發揮了版畫本體語言的精神指向,表達了一個時代的風貌。在藝術史中獨領風騷,版畫在中國也迸發著觀念的銳利,當代中國藝術家不再把版畫看作在紙上的繁複痕跡的營造或風花雪月的心情小品。徐冰利用9.11的灰塵創作了《何處惹塵埃》;在《煙草計劃》中,燃燒的香煙痕跡表達了主動與被動、隨機性和期待的關係;而蔡國強的焰火草圖也可視為瞬間爆破印製的版畫…以歷史悠久的木刻為核心的中國版畫蘊含著豐饒的東方智慧,正啟迪著更多中國藝術家在傳統經典中點燃當代靈感。

    語言的實驗性對康劍飛具有形而上的重要意義:在2008年的近作中,他打破畫面佈局的程式,先用木版創造意象,再將木版意象刻意或隨機地在紙面上印製,畫面構造了奇特的故事情節;同一個人物形象在不同的構圖中産生新故事,意象的複數性與畫面故事的唯一性産生張力和悖論。在他的裝置景觀中,矮樹下的沙土堆上插著幾百個用木刻原版刻成的人和動物,每組意象之間暗示著故事情節:人在旅途、主婦在樹下傷感流淚、鳥站在樹杈間張望、小孩手握尖刀,心懷叵測…好像一個浮世眾生的寓言,詼諧有趣;木版的平面化結合空間場景,古拙而詭異,表達了獨特的情緒。康劍飛啟迪了版畫的觀念性創新的更多可能性。

    在觀念先行的全球藝術浪潮中,中國的新媒體、裝置等實驗藝術探索也許缺乏深厚的文化基礎。對於《洗心革面》展覽中這些銳意進取的青年藝術家而言,版畫以木刻立足中國傳統,其語言是其他媒介無法替代的,並飽含觀念性潛力。版畫的間接性、複數觀念、機器的參與與手工性的矛盾形成一個開放的系統,是中國藝術締造非凡的支點,他們正通過勇敢的實踐驗證著未來。

    阿根廷詩人博爾赫斯在詩中借用麥克白斯的口吻吟唱道:“我們的行動將繼續進行…我殺了我的君王,為了讓莎士比亞構思他的悲劇。”這一代青年藝術家們正在其穿越精神迷宮中的征途中,拔劍而歌,其勇氣是精心動魄的,他們也將啟發中國版畫更廣泛深入的變革。

 

1   2   3   下一頁  


下一頁存在——王家增個展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當代藝術家的定格遊戲
· 藏嬌——2009新春版畫藝術節
· [專稿] 寓言——當代藝術家的文學實驗
· [專稿] 觀看黑鳥的方式
· [專稿] 第二屆國際版畫藝術四國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