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種瓜得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4-02 11:09:02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我一直覺得自己生長在這個時代非常幸福!因為,我幾乎什麼都趕上了,而且經歷得那麼多,能學的也那麼多!我生在黃河邊,長在浙江農村。儘管不是農村戶口,但也和當地農民一樣生活。我砍過柴,種過地,生活雖然艱苦,但父母都是醫生,衣食自然無憂。

  1977年高中畢業,趕上高考恢復,沒等下鄉,就考上了大學。1983年畢業後分配到公安部,在打小就夢想過的北京天安門旁邊工作,那可是我小學一年級的第二課就學到的“我愛北京天安門”啊!1991年,出國潮時,我來到了日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這是個以中國文化為“父親”的鄰國,所見都是我們中國的文化。在這裡,我看到了國內難以想像的書畫篆刻實物資料,尋找到了多少曾經在書本裏見過而未曾謀面的經典。在日本的18年中,正是國內轟轟烈烈搞改革開放的年代,我在日本安靜得幾乎無人打擾,使我得以專心讀書做學問。《趙之謙年譜》和《中國書法全集·趙之謙卷》以及《日本藏吳昌碩金石書畫精選》、《日本藏趙之謙金石書畫精選》等等,就是在這樣的寂靜中收集、編輯、研究出來的。現在想起來,唯一的缺憾,就是沒有趕上過舊學,做學問所不可或缺的古文,只能通過自學,而這種亡羊補牢也常常感到有些無濟於事。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這樣的典範式文人,一直是我所想要追求的目標,儘管不可能達得到,我也很想接近他們。所以,我致力於書畫篆刻以及文學的全方位學習,把面鋪開,把基礎打好。因為,我大學所學是法律,工作是新聞編輯,按理,與書畫篆刻甚至文學幾乎不相關。幸得師友幫助、鼓勵,才能在異國他鄉、以非專業所學開闢出一小爿天地,立住了腳跟。然而,金石詩文書畫,其中的“詩”一項,就把我這個原本“法學專家”難得夠嗆!我深感自己缺乏舊學的根基。

  于金石書畫,我一直信奉一條:知古人到處,到古人未到處。

  “知古人到處”,談何容易!幾千年書畫篆刻史,需要多少年才能通解?再加上鑒賞、鑒定,真恨不得生出三頭六臂。幸好,我遠在日本,平日裏沒人理沒人睬,卻落得個“清閒”,惡補了十幾年的聖賢書。現在,倒是覺得頗能通解古今,時間不負我也。

  “到古人未到處”,是我的希望,也是所有書畫篆刻家的宿命。這種到達,是以“知前人到處”為前提的。也就是説,站在了前人的基礎上,我們也許可以做些什麼。

  如今是資訊社會,是網路時代,我們天天敲打著鍵盤,已經開始遠離毛筆記事了,我們趕上了世界先進的行列。然而,面對鋪天蓋地的資訊,我們自覺不自覺地灌輸或被灌輸了無以計數的與我們真正的目標完全不相干的“資訊”,使得本來就覺得不夠用的大腦,越加“輸入”不進那些還有待繼續輸入的傳統文化。我們遇上了幸福的年代的同時,也感到莫大的不安。

  我們比古人優越什麼?我們又比古人缺失些什麼?

  我們所經歷的史無前例的現代社會,讓幾千年幾乎沒太大變化的社會在短短幾十年裏徹底變化了。我們的社會在邁進,我們現在的吃穿住行如同《西遊記》裏的幻化世界。我們出門坐小車,遠遊坐飛機,吃著無國籍餐,住的洋房,穿著合身得體的西式服裝,坐在辦公桌前打開電腦檢索著世界上的新聞舊事。地球變小了,“國別”變模糊了,真正處在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歲月。我常常幻想著從前進京趕考是個什麼模樣?《西廂記》裏的故事是何等的浪漫?如果趙之謙、吳昌碩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裏,他們會是個什麼樣的藝術家?

  我們的時間節奏加快了,我們生怕自己落後,一不小心,好像就會對這個世界感到陌生。我們比古人優越了這麼多,我們還擔心什麼?擔心我們自己不能集中精神,不能把握好梳理億萬的資訊,選擇最佳的方向。因為我們的條件太優越了,我們很容易喪失平常心,甚至不珍惜大好時光,也可能會不好好運用我們的一切便利。至少,我很擔心這些,所以我不安。

  我在不斷地提醒自己,我們的所學與現代文明的若即若離。我們的優秀傳統,在現代文明中如何保持它的飽滿的生命力?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我們該如何尋找自己的著眼點?

  二王的經典一定永久不衰,而我內心卻莫名其妙地産生抵抗,就像傳統型的抗生素治不了新型流感,適應了的習慣性思維,在強大的新型“細菌”面前顯得很無奈。我開始在新的資料中尋找自己的喜好,“漢簡”文字成了我的喜愛,特別是那些隨情隨性的行草書。

  從大學開始就喜歡篆刻,對秦漢文字自然情有獨鍾。趙之謙自稱“漢後隋前有此人”。愛屋及烏,我追隨趙之謙探訪漢後隋前,進而上追秦、先秦,直至文字源流。唐以前的兩千年文字資料,或是碑、或是刻,而真正係古人手書的,不正是那些簡牘嗎!隨意真率的筆觸,適我情性。加上原本就喜歡的篆隸,我好像註定和遠古結緣。

  如何與現代社會溶為一體?如何表現“筆墨當隨時代”?這又是所有書法家的課題。我也自有我的定義。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本質與形式、內涵與表像是個統一體,兩者不可或缺。書法的本質,千古不易。而外在的表像,用筆、墨色、紙張、造型等等,都是隨著時代而有所不同。真草隸篆不同,條幅、匾額、斗方也不相同。由此演化,可至無限。

  用筆,前人有“臣書刷字”之説,我字雖非刷出,但鋪毫作書倒是很順手。這是緣于篆隸用筆之故。運用於行草,也頗有豪快意趣。

  用墨,堅決抵制墨汁,凡書必手研舊墨。濃淡枯濕隨機應變,墨色變化豐富,改變了原本單一的墨色視覺效果。

  造型,嘗試文字分割,重新組合,隨意排列。這種原本受篆刻啟發的造型,非常適合於現代建築墻面。根據場合,或方、或橫、或豎,一任自我。文字或破邊,或留白,隨意裁定。

  近年發表的作品,大多這類格式,於人或被譏諷為胡來,于我則頗合自己理念。至少目前,這便是我想要創作、想要表達的形式,從而也決定了我的書法藝術本質。

  我之為我,此之謂也。

  古人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我,“種瓜”是對自己持之以恒的磨練,能否“得瓜”則非我所必求,“得豆”不亦樂乎!

(本文附圖均為鄒濤作品)


冷處參禪

不了了之
1   2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女畫家共繪“櫻花時節”
· 當代藝術十二名家的非常狀態
· 筆墨傾情繪寶島
· 情由心生,境由筆造
· “神係雲南”書畫巨屏創作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