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以來,最值得一看的美術展覽,莫過於中國美術館舉辦的“耕耘與收穫——吳冠中捐贈作品展”。此次展覽,展出了吳冠中先生捐贈給北京、上海和新加坡三地公立美術館的作品中的180余件藝術珍品,可以讓我們一飽眼福。作為我國當代美術的代表人物,吳冠中先生打通國畫和油畫兩界,讓抽象和具象風雲際會,融傳統與現代于一身,橫亙新中國六十年曆史,創造出如此豐厚的藝術佳作,自是非常值得觀賞的,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盛會。
更為值得我們欽佩和思索的,不僅是吳先生精湛的藝術造詣和豐盛的藝術成果,而是他的人生境界。他早就表示過要把自己最好的作品都交給國立美術館保藏,而不賣給私人收藏家。他説這樣才有可能讓自己的畫為後來人欣賞。此次畫展,便是吳先生言行一致的實踐,是吳先生藝術和人生相互輝映的展示。這些美妙的作品因沒有賣給私人收藏家後一路價格飆升,而都捐贈國立美術館,方才能夠如今讓我們大眾得以觀看。
都説盛世收藏,但毋庸諱言,近年來我國的收藏熱和房地産熱有著異曲同工的大量泡沫和虛熱,發展有些畸形。在市場和人為炒作雙重作用下,收藏成為投資的同義語,拍賣行裏的不斷翻新看漲的天價,藝術品成為了阿里巴巴的魔寶,可以迅速變現金錢,到處閃爍的不再是藝術的光芒和人們對於藝術需求渴望昇華的心靈之光,而是財富耀眼的金碧輝煌。甚至有人膨脹而預言:二十年後,中國藝術家的行情將比安迪·沃霍爾的價格還要高。如此,越發激發了人們投資藝術品而發財的慾望,藝術品市場近乎瘋狂的表演,讓我們想起逝去並不久遠的瘋狂的君子蘭。
於是,藝術品被視為商品,藝術家被當成明星,兩者都被綁架為已經在藝術品市場上狂熱受眾發財夢的最有價值的“符碼”。這種“符碼”的意義,不是指向心靈和藝術,已經越來越和金錢掛鉤,越來越偏離藝術本身,贗品和爛貨便暢行無阻,厚顏無恥地展示醜陋的一面。人們誤以為某些藝術家所標榜的,拍賣行所拍賣的,就是真正的藝術品;以為畫的價格和藝術水準理所當然的成了正比。美國學者戴安娜·克蘭曾經説過:“工藝品産生於個人階級的文化世界,而藝匠的作品産生於中産階級的文化世界。”克蘭進一步指出,後者的文化世界則是以營利為目的的。
此次“吳冠中捐贈作品展”的意義,正在這裡。無疑,吳先生清醒得很,他不在如今已經有了錢而附庸風雅中産階級的文化世界那一邊,而堅定地站在了大眾的文化世界這一邊。他不願意將藝術淪為金錢的奴隸和幫兇,他不願意在物欲橫流之中將聖潔的藝術玷污,他不願意做藝匠,將自己的作品僅僅成為賣了個大價錢的寵物或擺設,只能懸挂在中産階級乃至富豪的私人客廳,他希望將自己的作品和心一起奉獻給國家和人民。這是一個藝術家值得尊敬的良知和操守,值得敬仰的品格和境界,他以他質樸而決絕的個人行為,給予我們目前亂花迷眼魚龍混雜的藝術品市場內外的人心與慾望,以清心明目,醒人警世的作用和意義;他讓我們在這個春天裏感受到了藝術與心靈明媚的春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