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手札:不應成為消失的風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2-19 19:42:29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美術週刊》

“文人書法本來是中國書法的主流,作為文人的手札,本來是生活的常態,在今天卻變成了非常稀缺的東西,這讓我們備感焦慮。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到了今天,缺少這一塊是非常遺憾的。”近日,在“當代作家、學者手札”研討會上,主持人斯舜威這樣表示。

據介紹,以當代作家、學者手札展這種形式重新追溯、連結傳統文化,在我國尚屬首次。“心跡·墨痕:當代作家、學者手札展”引起了作家、學者的關注,周退密、劉徵、黃永玉、邵華澤、莫言、荊歌、楊匡漢、楊匡滿、陳源斌、何申、劉家科、劉長春、白謙慎、胡傳海、王家新、朱向前、方英文、王冬齡、劉恒等人積極響應,在規定時間裏提供了精美的手札作品。據悉,本次“手札展”結束後,還將去其他城市巡展。

在“心跡·墨痕:當代作家、學者手札展”上,來自北京、杭州、鄭州、武漢等地的作家、學者、書法家也在同期聚會,研討當代文人手札。策展人、作家、書法評論家斯舜威、張瑞田説:“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發生斷裂,書寫工具隨之改變,當代中國作家、學者的工作更多依賴的是以鋼筆、圓珠筆為代表的硬筆和電腦文字處理系統。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的背後,我們遺憾地發現,傳統書寫所留下的、具有藝術價值的手稿、手札幾乎消失殆盡。”與會人員一致認為,傳統文人推崇文墨兼優,然而,現在即便是文壇宿老、學界泰斗,能寫一手古雅的文人字的也屈指可數。所以,“手札展”的成功舉辦,對於促進作家、學者加強文墨兩方面的修養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大家坦率地指出,不能説展覽的所有作品都好,但它至少證明了當代一部分作家、學者已經意識到傳統文化修養的匱乏,願盡最大的可能彌補這方面的缺陷。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文化信號。研討會上,大家回顧了魯迅的那個時代,他們所面臨的一些狀況跟我們現在有相似之處,只是現在比他們那個時代更極端,不僅使用硬筆,還以電腦文字處理系統替代一切文字書寫。今天,回望前賢,我們還有能力兼顧文章和書法嗎?為此,斯舜威與策展人張瑞田一同呼籲,當代作家、學者有能力寫手札的人應該繼續寫下去,甚至寫一些文稿。不然,當子孫在未來回溯今天的時候,他們有可能因為看不到這一時期的作家、學者們的手札、文稿感到遺憾。

時評家韓浩月認為,這次“手札展”不能阻止時代繼續向全面電子化的方向發展,也不能夠喚醒大眾對文人手札的關注和熱愛。在傳統文化人不能夠站到思想前沿,勝任不了大眾啟蒙者這個角色時,他們本身便被大眾拋棄了。現在對作為附屬品的文人書法發出這樣的觀點,其實是有點對自身被冷落的自怨自憐。即便如此,在長期作為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工具的“筆墨紙硯”瀕臨淡出公眾生活時,“手札展”所傳遞出的另外一個資訊,還是應格外引起我們的關注和重視。“作家、學者的手札、手稿固然重要,但紙筆作為一種曾經的全民書寫工具的消失,更值得反思,在國家高速資訊化的過程中,如何保護與我們的文化血脈息息相關的書寫?”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