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裝備庫”
由時裝業起家,之後轉營地産的雷多明夫婦在2005年創建了“DSL典藏”。這項私人收藏目前包括了70位中國前衛藝術家的作品。雷多明夫婦是資深的設計領域收藏家,“DSL典藏”只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專項,特點是固定藏品數量不超過120件,這使他們的收藏必須不斷新陳代謝。
這對夫婦最近建立了自己的線上美術館,與藝術家和策展人合作,把網上展覽的內容翻譯成中英法德意西6種文字,使全世界的藝術愛好者都能分享他們的收藏。在論壇上雷多明再次強調自己的觀點:“現在是分享的時代,收藏品不應該只是收在黃金牢獄裏。”
楊濱的藏品越來越多,家裏已經裝不下。他租下一套300平方米的房子,又受裝修建材商城啟發,把瓷磚地磚展位那種立式陳列板的方法搬來,才容納得下更多畫作。他又給這種收納方式加上了電動機械裝置,張銳笑稱“如同007的裝備庫”。
王中軍的家已然成了“私人美術館”,迎來送往中,也有形無形地向客人朋友推廣了藝術收藏的樂趣。收藏行為本身是對藝術的支援——作品有人買,藝術家才能活得更好,更自由地創作;但藏品束之高閣,失去與大眾見面的機會,也是藝術作品社會功能的損失。“分享”的問題,在中國藏家這裡似乎特別突出。
反倒是比利時來的尤倫斯,在798開設藝術中心、辦藝術展覽。
“我很理解他們。”尤倫斯説,“他們希望安靜地做事情,因為吃不準當代藝術的政治前景。有些國家對收藏家很不‘友好’,比如法國,假如收藏家去世,藏品會被視為國家財産嚴加控制,想賣到海外得向國家提出申請,藏品流通受到很大限制。所以我那些比利時朋友、法國朋友,好多人搬到瑞士定居。這對收藏家來説確實是很重要的一個擔憂。”尤倫斯説。
收藏家並不踏實
尤倫斯始終強調藝術中心的非營利性質。藝術中心有一個商店,出售藝術紀念品以及版畫等相對廉價形式的名家作品,另外每位普通觀眾收取10元門票,這些當然遠不能保證運營費用;直到近期,新建的法式餐廳開張,藝術中心才終於有指望獨立實現收支平衡。“我們餐廳每天能提供1000餐。”尤倫斯説很難跟人解釋他們其實“不靠藝術家賺錢”,“我們不包裝或者推廣某個藝術家,買東西的是我尤倫斯,而不是尤倫斯藝術中心。長遠來説,我們希望在將來尤倫斯藝術中心能夠得到其他人的捐助,但目前,一切都是我和妻子來做。”
除了大型展覽,藝術中心還有諸多定期展示、電影放映、講座論壇等藝術活動。他們把展廳裏的兩個獨立空間交給成名的藝術家,讓他們當“客座策展人”,每月介紹、展出一位年輕的、沒有代理畫廊的藝術家;在藝術商店和專門辟出的展墻,展示國內平面、時裝等各種設計領域的優秀藝術家。
“我們這裡從高雅藝術到日常生活裏的藝術都能看到。這裡應該是年輕人同當代藝術家會面的地方。如果我們能把年輕人變成藝術愛好者甚至藝術家,我們的任務就完成了。這裡會成為很中國的地方,我和妻子就可以消失。”
當代藝術投資的合法性,法律對藝術投資的保護、支援等等,是尤倫斯在中國最為關心的話題,“我覺得那天論壇上在座的中國收藏家,他們心裏也並不踏實,國家和政府應該站出來説,他們做的是好事。在政治上,藝術還不是多麼重要的東西,但藝術收藏品的價值是巨大的。這個話題恐怕得花好幾個月來談。你是個大收藏家,你不在了,子女繼承你的收藏得交很多稅,要是他們對這批收藏不感興趣,怎麼辦?這些藝術品有哪些出路?”
尤倫斯對自己的藏品有幾個基本原則:儘量不流散,保持完整性;把收藏用作教育工具;留在中國或與中國相關的地方,比如新加坡……
一兩年之前,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名聲越來越響時,古根海姆博物館、蓬皮杜藝術中心等數家大型機構都曾來中國尋找開“分店”的可能性,最終實現計劃的,卻是尤倫斯這個私人收藏家。“外國大機構對中國的環境沒太多信心,他們來看一圈,什麼也沒幹。所以一個有點瘋狂的人來幹了。”尤倫斯笑道,“我們要是做了什麼不對的事情,教育部或者文化部也會有人來説,不行!但目前一切都好。我們不是要製造轟動,而是安靜地告訴人們,藝術是多麼有趣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