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水墨要與國畫分道揚驃了-----朱雨澤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5-14 13:55:39 | 文章來源: 美術同盟

水墨要與國畫分道揚驃了

朱雨澤

  現在美術界大家基本上趨於一種共識,就是用“水墨”來泛指那些實驗的,抽象的水墨創作,而國畫只是特指傳統一類的繪畫,二者互不相犯,基本上也是兩撥人,互不往來。這樣一分也顯得界限分明,從而回避了將近半個多世紀的爭辯,特別是對於現代水墨藝術而言就相安無事,不存在“背叛”的問題,而“國畫”也就不存在是否要創新的問題了。對現代水墨的學術批判肯定不能用傳統國畫的語言了,而中國畫則可以繼續用其經典的評價體系來維護自身的尊嚴,或向經典中深挖傳統的精華。對現代“水墨”的理論研究也是嶄新的課題,在這方面的學術準繩和規則還不象“國畫”有傳統“六法”和徐悲鴻搞的國畫新七法那麼多説頭,相對而言有許多自由發展的空間。

  其實這樣分類能把關於中國畫/水墨的爭論給消解了。其實那些畫著實驗水墨的畫家大多也是從中國畫中走來的,而且對筆墨有著較高的造詣,因為他們對水墨有著深深地學習和研究,也産生了求變、求實驗的努力,也從技法和理論上希望推進水墨/中國畫的變化和發展,他們大多是學貫中西藝術,以更寬的視角來審視併發展固有的藝術體系。

  對於那些不是搞抽象水墨,實驗水墨的中國畫畫家也不是不思索現代的中國畫應該怎麼辦,而且他們的危機感要遠遠超過那些不學習中國畫的人,只有他們有著切身的體會,深知當前中國畫的問題。對於他們來講,不是否定中國畫的繪畫方式或其中蘊含的文化含義,而是作為一個畫家如何發展中國畫,即便是向傳統深挖,也僅僅是他們的一種手段選擇,而非目的。與美院的一些中國畫研究生接觸,他們也是深知當代文化的壓力,這種壓力是學術問題,因為畫傳統形式的中國畫會有很好的市場,但是他們弄點錢花的手段而已,生存的壓力總是重於藝術創新的。

  對中國畫/水墨的關注或討論,是不是只限于中國畫自身語言體系範圍內,這是需要討論的,也是充滿爭論的。對於中國畫/水墨是否介入當代藝術,或者説,在當代的藝術展覽中,它們是否參加,不是它們真正的“缺席”問題,而是它們如何參加、如何以自身的形式與當代對話。當然可以説,中國畫有著自己的市場和展覽模式、展覽組織、展覽場地,與當代的那些雙年展、大展或畫廊博覽會是不同類的東西,也不需要與它們同類,所謂井水不犯河水。但有一點,對於當代的整體的藝術發展,中國畫是否不需要參與呢,或不需要關注呢?答案肯定是要的。但可以肯定,中國畫對當代藝術的認定不同於現在的當代藝術格局。藝術家都有著強烈的主觀性,有著強烈的自己的偏好,絕對會以自己的藝術觀念、觀點去看待當代發生的一切藝術,而且在當代的藝術中,陣線是分明的,圈子是具體的,對當代藝術,理論批評也是一清二楚,有的肯定,有的質疑,有的批判,有的斥責。但無論肯定或否定,都是對中國畫在當代的一種姿態認定,都有著中國畫在當代怎麼辦的態度。我們所關心的,不是中國畫的該不該存在或有沒有意義,恰恰是肯定它的價值和意義,在與當代對話中需要很好地挖掘。至於怎麼挖,是中國畫之謂還是水墨的叫法,是具體的畫家選擇的問題,但每一類不是説都至善至美,不需要發展,而是共同地要在當代語境中大力發展。

  前些日子抽空轉了轉宋莊,798,花家地,在宋莊看到有兩個畫牡丹和竹子的山西畫家也在那兒安營紮寨,反而顯得很另類了,我和同去的另一位現代藝術家不約而同的一笑。原本那是現代藝術扎堆的地方,畫國畫的跑去好像羊群裏的駱駝,畫國畫的還是到硫璃廠,潘家園去才有市場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黃岩油畫個展
· [專稿] 陣風——張培力個展
· [專稿] 紅黑歷史——盛奇個展
· [專稿] 紀念鄧麗君逝世13週年主題展
· [專稿] 中韓陶藝家作品交流展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