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中國當代藝術漸入主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4-25 10:29:27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當年在中國的美術史中並不被待見的一批當代藝術家,以“主流”的姿態紛紛進入大眾視野,似乎表明中國當代藝術正逐漸被中國主流價值觀接納

  3月22日,著名旅法藝術家黃永砯的個人回顧展“占卜者之屋”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幕,這個長達兩個多月的展覽是黃永砯在中國的第一個個展。近幾年來,許多一直旅居西方並且得到西方認可的華人藝術家相繼回國,在國內舉辦展覽逐漸成為了一種熱潮。

  2008年初,旅居紐約的藝術家徐冰競聘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成功,當代藝術家代表人物蔡國強,更受聘擔任北京奧運開閉幕式視覺特效藝術總設計,當年在中國的美術史中並不被待見的一批當代藝術家,以“主流”的姿態紛紛進入大眾視野,似乎表明中國當代藝術正逐漸被中國主流價值觀接納。

  “我覺得可以回來了”

  2006年12月27日,一直旅居美國的藝術家楊千在中國的第一個個展在今日美術館開幕,之前,這個張曉剛曾經的同班同學已經在紐約居住了十幾年。而現在,楊千選擇定居北京。他賣掉了紐約的房産,把家安在北京藝術家的聚集區——望京。他説,“現在中國比較舒服。”

  上世紀80年代初,楊千在四川美院學習油畫,那個年代藝術專業的大學生幾乎每個人都想“出去看一看。”“其實原因很簡單,第一就是學習,油畫在國內根本見不到原作,我那時喜歡凡·高,但是在國內只能憑藉畫冊猜測。第二是,那個時候根本沒有創作自由。”楊千回憶説。

  楊千的祖父是建築師,上世紀30年代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碩士,回國工作一段時間,解放後又經香港、新加坡輾轉回到美國任佛羅裏達大學建築系終身教授。1982年,楊千的父親也移居美國,兩年後楊千終於得以到佛羅裏達大學攻讀藝術碩士。因為家庭的關係,楊千成為了第一批出國的藝術家之一。

  “我去美國的路費,第一個月的房租和第一年的學費是我父親給的,又給了我兩百美金,然後我就獨立生活了。”楊千説。和其他旅居國外的藝術家為生活疲於奔命不同,楊千承認自己的幸運。在美國讀書期間,有一次他把自己在國內彝族地區進行的速寫作品拿給導師看,導師直接把這批作品推薦到了一家畫廊,畫廊隨即為楊千舉辦了一個展覽,並出售這些作品。“我沒想到這些習作也能賣,他們把這些畫裝上鏡框,每幅兩三百美金。”楊千説,從那之後他開始過上職業藝術家的生活。畢業後不久,楊千就遷居紐約並且購置了房産。

  楊千在美國讀書一年之後,國內轟轟烈烈的“八五美術運動”開始了。遠在大洋彼岸的楊千十分關注。“我覺得那個美術運動非常刺激。那個時候我和國內的朋友經常通信,我和張曉剛通信長達10年之久。”楊千笑著説,“那時候我們在信裏討論的都是藝術,觀念,和對未來的迷茫。”張曉剛後來回憶説,“楊千曾畫過一幅漫畫,畫上是我們兩個人同時在看月亮,我在説:“千兒,你看月亮好圓哦……”他則在説:“是不是哦?……”月亮上寫著“美國”兩個字。

  雖然覺得國內的美術運動“刺激”,但是仍在求學的楊千並不想回國,他只充當一個“輸送者”的角色,給國內的朋友們郵寄畫冊和資料。直到1994年,楊千有了美國綠卡,他才每年回國一次,每次在國內居住一兩個月。2000年之後,在國內藝術家朋友的“鼓動”下,楊千有了回國定居的打算。“我2002年正式回到國內,我當時出國的那兩個理由都不成立了,國內的氛圍也很自由,我覺得可以回來了。”楊千説。

  中國美術館與當代藝術

  如果説像今日美術館這樣的私立藝術機構一直致力於當代藝術的推動,那麼中國美術館作為一個官方性質的最高展覽機構,它的選擇則代表了中國主流藝術的取向。在大多數人看來,一位或一類藝術家可以進入中國美術館進行展覽,代表著中國主流對於這類藝術的接納。

  從“八九大展”之後,中國美術館對於當代藝術一直持有謹慎態度。所做的大量展覽基本上仍是國畫書法這類典型的中國傳統藝術。

  直到2003年年底,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火爆後,商業利益帶動一些畫廊和藝術機構想與中國美術館合作,要把自己代理的藝術家送入了中國美術館展覽。

  代理夏俊娜、何多苓、王慶松等藝術家的北京環碧堂畫廊是最早將當代藝術家個展送進中國美術館的畫廊之一。2005年5月,年輕藝術家夏俊娜的個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

  “我們是比較早的在中國美術館做當代藝術展覽的畫廊。”環碧堂畫廊的主人李國勝説,“中國美術館對於展覽還是有要求和標準的,特別對於年輕的藝術家肯定比較慎重,畢竟是國家美術館,是公共空間,除了要考慮作品品質以外還要考慮內容。”

  對於參展藝術家和作品的審核一般由中國美術館展覽部和學術部來決定,代理畫廊要把參展藝術家的資料以及作品上報這兩個部門,並按照中國美術館的檔期安排時間。“中國美術館的展覽排得很滿,一般都得提前半年準備。”李國勝説。

  除相關資料外,在中國美術館辦展覽需要有局級以上單位開的介紹信。“要有局級單位作為主辦方,我們畫廊作為協辦或者承辦,這樣才可以。我記得夏俊娜那一次的展覽我們找的是黃胄基金會作為主辦方,介紹信還蓋著大紅章呢。”李國勝笑著説。

  夏俊娜的個展結束一年後,2006年4月,環碧堂畫廊又把自己代理的藝術家何多苓的畫作送進了中國美術館。這一次是環碧堂畫廊和山藝術基金會合作,主辦方標明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展覽作品中有兩幅畫因為背景中有一點像春宮圖,所以在展覽的時候還被中國美術館要求撤下來了。”李國勝回憶説。

  公認的國家美術館逐漸接納當代藝術是從2002年首屆廣州三年展之後,而上海美術館舉行上海雙年展的聲勢使得很多當代藝術家對於上海美術館情有獨鍾。“很多當代藝術家喜歡上海美術館,認為那邊更學術一點。”中國美術館作為官方美術館態度更為謹慎,經常展出的是一些國畫和書法作品,“一些當代藝術家也不是特別願意把自己的作品放到中國美術館。”李國勝説。

1   2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參加CIGE2008
· [專稿] LIU DING (劉鼎) and CLARE ROJAS作品展
· [專稿] 鄭永仁——個人攝影作品展
· [專稿] “異像”一種城市圖像心理學
· [專稿] 馬克·呂布——行攝中國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