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流水雪晴時》 陳履生作品
由廣東省美協、中共佛山市委宣傳部、廣州畫院、《中國美術館》編輯部、《當代中國畫》編輯部聯合主辦的“疏影暗香──陳履生、馮少協水墨油彩梅花展”前日至6月29日在廣州藝術博物院舉行,該展覽展出陳履生、馮少協兩人以梅花為主題的近作四十余幅,一個是作水墨梅花,一個是作油畫梅花,一個是來自北京任中國美術館學術一部主任的美術大家,一個是來自佛山曾以《關注中國文化市場》和《中東的鴿子》著稱的油畫中堅馮少協,因“梅”緣聚廣州,他們展後更雙雙聚會廣州畫院專業畫家李東偉的畫室接受記者專訪,展開了一段北京、廣州、佛山的南北佳話。
話“梅”:墨意、色彩各表一枝
記者(以下簡稱記):南北名家畫的“梅”有什麼特色?
陳履生(以下簡稱陳):我的“梅”花研究的是中國古代畫梅技法的現代含蘊走向,而馮少協的“梅”花,研究的是西方油畫技巧的中國“梅”韻解讀,走的是中國“梅”寫意筆法與油畫寫實造型的結合,是一種開荒者思想。
馮少協(以下簡稱馮):我個人的“梅”作品在色彩寫意之餘,儘量靠近中國的審美底蘊即“梅花”含育著中國文化中的君子品格。然而感覺中我的畫色墨含混、流光溢彩做足之餘,與陳老師的那種極富現代感的“梅”韻構圖,品起來真是活姿姿的兩番風韻。有評價説陳老師的梅以清新直立的姿態敷以疏筆淡墨,中國水墨基礎上發展了一種疏影淡泊的寫梅風格,是新的“梅花譜”。
記:行家常説北方美術清麗淡雅,最見學術功夫,而南方美術濃艷華麗,博采眾家所長。現在南北區分還那麼明顯嗎?在幾位看來廣東美術現在是一種什麼狀態?
馮:我身居佛山,近年來一直致力於重大題材的創作,曾舉辦的《關注中國文化市場》和《中東的鴿子》個人展引起了文化界、文學界、美術界的極大關注和高度評價。我的這種追求説明瞭一個小道理,就是廣東美術還是會拼命去擠出學術界,眼光早早瞄向國門以外,但另一方面,因為博採眾長,也讓我們的美術界“模倣”成風,所以我個人特別呼籲切入當前時代的作品。
李東偉(以下簡稱李):我始終覺得,中國美術還有四個層塊的區域特徵:北京的以重頭學術和權威策劃為重;江浙的以傳統筆墨、守住心中那一山一水為特色;西南近來提了個“大西南”概念,準備以油畫等根深資源來延伸;南方的廣東美術現在則處於一種兼收並蓄的較雜狀態中。而廣東美術還沒有文化點子,自“嶺南畫派”之後,有必要再上升到某一種理念主張和文化主張。
陳:我感覺經濟的一體化帶來了文化差異性的不斷縮小,現在中國與世界、南方與北方的“界限”都在進一步模糊,我覺得以後如果再出“嶺南畫派”這樣以地域性為分別的文化主張,是不太合美術規律了。但我們還是要有時代代表作,“嶺南畫派”曾達到高峰,出了像湯小銘《永不休戰》等時代畫家和作品,現在我覺得廣東美術的優勢仍然存在的,但沒有像“嶺南畫派”年代一樣有一批時代畫家畫作。
話“市”:要懂得“押寶”發展
記:廣州上半年股市挺、畫市低迷,感覺近來廣東美術館、廣州藝博院的展覽比去年數量也大降,很久沒有熱鬧過了,而廣東畫院等專業院館卻異軍突起,短、平、快的展覽如春筍浮現,畫廊、個人展館方面就在整合多種藝術資源為一體,還結合民間工藝品、行為藝術等一起推出展覽,完全以市場為導向,注重的是“買畫不如買人”,他們對畫家的過度市場包裝引來美術不健康發展的指責,這種廣東藝術市場的現象,你們怎麼看?
陳:你提了一個好問題。北京中國美術館去年展覽有140多家,今年情況感覺也肯定要淡下來,這就牽涉到美術館的功能層面問題。本月26日將在深圳召開全國美術館工作會議,探討的就是美術館的工作重心問題。事實上美術館有更大一部分“學術博物館”的功能,我們現在的美術館應該注重展覽的學術性與藏展品的國際性和經典性,所以美術館展覽數量降下來,是健康的。
而像畫院這樣發揮著“專業展覽館”功能的機構,就應該流動性強一點,多關注和推出中青年美術的時段創作狀態。看來廣東藝術品市場調整,展覽的功能態勢也有了個好勢頭。
至於你説的藝術市場的規律放到哪都是一樣的,“買畫不如買人”全世界都存在。不否認我們的藝術品市場有不良性發展的東西,但有一定“投機”的市場永遠是對的,我們藝術也要有個“押寶”意識,只要堅信“好畫好價”,對一些有發展潛力的藝術家,確實應該推向市場,不用擔心過度泡沫,因為沒有實力和理念,畫家的藝術是怎麼樣也包裝不起來的。
本報記者 陳志淩
名人簡介:
陳履生,畫家、美術理論家,現為中國美術館研究員、學術一部主任、《中國美術館》月刊常務副主編、《當代中國畫》月刊主編;
馮少協,油畫家,現為廣州畫院畫家、廣東佛山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其以油畫材質以梅花作為主題創作展示,在中國美術界堪稱第一人之舉。
李東偉,國畫家、油畫家,廣州畫院專業畫家。
《流香映水》 馮少協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