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專稿]“中國‘抽象’藝術三十年”學術系列活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06-11 09:50:3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策劃理念:“中國‘抽象’藝術三十年”暨學術活動》

作者:高名潞

“中國‘抽象’藝術三十年”學術系列活動

美學敘事與抽象藝術 ——研討會之三

目前我正在策劃的“中國‘抽象’藝術三十年”(名稱暫定)將於2008年初在北京和西班牙的巴塞羅那等三個城市開幕。在展覽籌備過程中,我已經並將繼續安排一些相關的學術活動。

繼2006年12月3日在北京“一月當代”召開的“中國抽象繪畫學術研討會”和2007年在12月25日在今日美術館召開的“當代藝術中的美學敘事 ——有關中國‘抽象’藝術問題的討論”研討會之後,第三次有關中國抽象藝術的研討會“美學敘事與抽象藝術”將於2007年6月30日—2007年7月1日之間在北京德山藝術空間召開。與此同時,高名潞主編的《美學敘事與抽象藝術》的論文集也將於2007年6月上旬出版。這是在今日美術館召開的第二次關於抽象藝術問題討論的文集,它是為第三次抽象藝術研討會所作的學術準備。

下面是有關“中國‘抽象’藝術三十年”展覽和近期學術活動的策劃理念。

近年來,中國抽象藝術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是,與中國抽象藝術相關的諸多問題和領域仍然未能進一步涉及和深入地討論。

如果我們把中國“抽象”藝術看作中國20世紀以及當代藝術中偏向美學、觀念和語言探索(我將它稱為美學敘事)一類藝術現象的代表的話,那麼,這一類的藝術,相對於另一個所謂直接反映現實生活(我將它稱為社會敘事)的“現實主義”藝術現象,始終處於被忽視的、邊緣化的狀態。從而造成了中國現代性敘事中嚴重的美學缺失現象。這與偏重於美學敘事的西方現代性敘事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這種偏差,一方面來自於中國本土的現代性邏輯,比如,我所説的中國現代性的“整一性”特點。這種“整一性”避免極端的美學性,主張藝術與社會現實生活的一致;另一方面,則來自20世紀以來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一個特別現象,就是我稱之為 “現代性錯位”的現象。比如,西方現代主義強調形式至上,但是這個形式至上的原則,無論是在中國本土,還是在西方當代的批評家和策劃人那裏,都不是評判中國當代藝術的主流立場,相反,中國現當代藝術總是被描述成泛政治化和庸俗社會化的藝術。而注重美學、觀念和語言的藝術被看作負面性的“形式主義”藝術。這無論是在毛時代,還是199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藝術市場時代都被看作無意義的、不具中國特色的、沒有中國符號的另類藝術。當批判現代精英主義和形式主義的西方後現代主義席捲中國之時,大量的圖像和大眾媒介符號隨之迅速充斥中國當代藝術界,成為繼毛式現實主義和潑皮現實主義之後的另一個 “拼湊現實主義”(大雜燴的波普、影像、攝影)時尚。不論這些現實主義多麼流行(在媒體和市場上),他們都是建立在消費至上的價值觀之上,都無力承擔建樹中國原創性的國際當代藝術新體系的重任,而我們所期待的這種本土國際藝術體系就像俄國十月革命時期的至上主義和構成主義、美國50年代的抽象表現主義一樣的新藝術。

所以,建立中國原創性的國際當代藝術新體系的前提是:儘管我們不反對這些拼湊的現實圖像(他們可以在大眾流行文化中繼續流行,就像好萊塢文化一樣)藝術,但是,我們更加需要創造性的圖式,那些具有形而上冥想成分的藝術圖式。今天,國家意識形態和集體信仰和理想主義實際上已經蕩然無存,真正的意識形態和信仰只存在於個人冥想之中。所以,和1980年代我在“85美術運動”中倡導“大我”和超越“小我”不同,在當下這個全球化的市場時代,我們需要的是“個人化”的藝術創作狀態和“邊緣化”的藝術境界。當年85 運動的藝術群體面臨的是矯飾的、風格化了的“自我表現”,所以超越個人的經驗,進入“大我”的理性和形而上的境界是首要任務,那就是當時的“理性繪畫”和“生命之流”,以及部分觀念藝術(特別是文字藝術)的探索。但是,由於時代的局限,我們沒有把形而上的追索和個人體驗結合起來,所以沒能進而形成成熟的藝術形態和樣式。但是,今天,藝術家個人的執著和冥想是當務之急,只有與這個物質主義、實用主義充斥的外部世界徹底疏離的個人化狀態才能真正進入那個形而上境界(新的個人體悟的意識形態)。極端的個人體驗,將創造出極端的形而上圖式。這個形而上圖式也就具有了共性的抽象主義因素。由於它來自本土和個人的體驗,他就不再是拼湊和挪用的,相反,是原創的和原發的,也是本土現代性的産物,但是,這個本土現代化不同於民族化,相反,它是國際性和人類共用的方法論。它來自於對21世紀全球環境的體悟和批判。所以,抽象藝術的樣式本身就是一種批判,重要的不是它所隱喻的語義,而是它的批判起點和它的視覺化的樣式。  

不同的抽象批判樣式構成了不同的美學敘事。這正是我們所要探討和研究的根本。 它構成了過去三十年的歷史、人生和冥想的軌跡。它會揭示出一個與庸俗社會學的社會敘事完全不同的另一個敘事天地。多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對美學敘事的忽略和偏見導致了批評語言的庸俗化,其結果就是隨處可見的意義氾濫和意義增值。所以,我們今天呼籲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美學敘事,不僅僅是因為我們要面對抽象藝術,更重要的是我們急需建立自己的美學敘事系統。這個美學敘事不僅僅指藝術創作的方法論,同時也是新藝術批評的方法論。今天,我們能否跨越20世紀中西交流的僵化理論(即把中、西看成兩個不相干的獨立實體的理論),從結構的融合而不是樣式合璧的角度去探索傳統和西方當代(比如後結構主義)在美學、哲學、視覺文化方面的相通之處。 就此問題展開學術討論是非常具有21世紀的現實意義的。所以,“中國抽象三十年”以及相關的學術活動的最終目的都旨在推動、發現和總結過去三十年中國藝術家和批評家在這方面的探索。

這次研討會是繼高名潞所主持的“中國抽象繪畫研討會”(2006年12月3日,一月當代畫廊)和“當代藝術中的美術敘事 ——有關中國“抽象”藝術問題的討論”(2006年12月25日,今日美術館)之後的第三次有關中國抽象藝術的研討會。 本次會議旨在為2008年初在北京以及西班牙的三個城市(馬德里、帕爾馬、巴塞羅那)舉辦的“中國‘抽象’藝術三十年”巡展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中國‘抽象’藝術三十年”將展示文革後至今,三十多位藝術家對美學敘事的探索過程和創作成果。它既是對中國當代美學敘事的一次梳理,也是一次思索並嘗試建樹中國自身現代性和當代藝術體系的學術實踐。

與前兩次討研討會的有所不同,本次會議希望能更全面、更深入的探討美學敘事與抽象藝術的相關問題,而不僅僅局限在視覺藝術本身的討論。會議主要分為美學敘事和抽象實踐兩個部分。實際上,是理論者和實踐者的一次對話。屆時將邀請哲學、美學、文化學、語言學、文學以及視覺文化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多年來堅持不懈地思考和探索該問題的代表藝術家參與討論。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