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目擊:從這裡出發——2007上海青年美術大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04-14 09:33:26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品網

    從這裡出發--2005上海青年美術大展于2007年4月27日即將揭幕。上海青年美術大展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紀的80年代,那時由俞曉夫、周長江等一些青年畫家發起,在團市委、美協的支援下辦了四屆,雖然在這個平臺上涌現過許多如俞嘵夫、周長江、楊建平、蔡國強等當今畫壇叱詫風雲的優秀藝術家,但因為是自發而起,沒有一個實體單位作為運作的主體,因此無法保證這個展覽的延續性。2001年,上海青年文聯美術工作委員會的李磊希望我們劉海粟美術館將這個展覽接過來,於是上海青年美術大展成為一個兩年一屆的常設性展覽落駐于我館,這些年來在大家的呵護下,一路走來已經辦了4屆,並正逐漸走出上海,贏得了全國各省市青年的支援與喜愛。2005上海青年美術大展我們收到作品1400余件,2007大展則收到了3737件,由此可見這個平臺對於青年們的意義與必需。
上海青年美術大展經過二十年的成長,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八屆,為扶植青年藝術人才搭建了重要平臺,並成為上海美術展覽的重要品牌。本屆青年美展的主題是“從這裡出發”,旨在使青年藝術家在探索自己藝術世界的同時,關照我們的精神家園——本土文化,關照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精神。在這樣特定的語境下“這裡”將有更為寬泛的內涵。這二十年來由於政治的開明,經濟的發達,文化生態日益優化,我們的“這裡”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思想的活躍有如上世紀初的法國巴黎,藝術上的各種風格流派爭奇鬥艷,由此這個“這裡”也已經絕非僅僅是一個方位的指示了。它或許該有更多的文化含義,正如我們常挂于口頭的“現代感”,它絕不是個時間的概念。於是,“從這裡出發”應該可以讓我們有更多向的理解與詮釋。

    2007上海青年美術大展的評選結果已塵埃落定,經過1月22目初評、2月27日復評層層篩選,219件參賽作品最終從創歷史新高的3737件來自全國各地的投稿中突出重圍。本屆入圍及獲獎作品的共同點,比以往更著眼于生活常態和週遭事物。譬如同樣描繪人生存狀態的作品:油畫《收穫的季節》特寫洋溢著秋收喜悅的農婦,她身上穿著的那條繡花牛仔褲尤為引人注目,新世紀中國農民生活的圖景從種種細節中反映出來;油畫《生命影像》系列用照相寫實的手法記錄下新生兒第一聲啼哭的瞬間;國畫《別斯蘭的天空》則將視線轉移到近年來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反恐”問題上。以2004年震驚世界的俄羅斯別斯蘭人質慘案為背景,重現了事件過後悲情的一幕幕;版畫《最後的手語no.1》、《我們缺少些什麼》借助版畫語言獨具的形式感和裝飾性,隱喻地表述了現代人的某些精神狀況。這些作品雖然類型各異卻不防礙對作品主題的深度刻畫,它們在技術和藝術的天平上找到比較合適的平衡點。同成熟的藝術家相比。他們對“生存”問題的闡釋並不膚淺。除此之外,《城市、圓弧狀的遠方》、《老工業區》等專注我們生存空間和自然環境的作品,像玩具、照鏡、遊園一類日常題材的作品,以及全新演繹經典《白蛇傳》、《青春之歌》這樣的作品都從不同側面展現出青年作者觀察生活的獨立視角。

    版畫在今年大展中表現突出。版畫在以往的青年美展是一個弱項,這次版畫作為一個強項打出來,風格多樣、表現技法和創作觀念都是非常豐富的,不局限于木刻,這點令人興奮。版畫一直是一種不太景氣的畫種,在青年美展中有這樣突出的表現對今後的版畫發展也有積極的影響。這次參展作品徵集範圍遍及全國,作品水準的整體提高一定程度上反映版畫正在興起,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

    油畫方面,依然穩定地保持著較高的數量、品質和多樣。而中國畫的頹勢似乎無可挽回。如今,國畫在社會中慢慢在失去人們對它的關注,在當代社會中、在當代價值觀中應該如何發展中國畫是值得關注的,這是很重要的但發展起來也是很有難度的,我們的國畫創作必須去面對不能回避。儘管中國畫實踐對年輕的作者們提出了較高的技術要求,但至少我們從一些參賽作品中看到他們嘗試繼承與突破的努力。這些作者們都還年輕,未來存在無限的可能。

    藝術的重要課題不是追求,而是發現。除了追求技藝的高度,越來越多年輕的作者們正用自己的藝術在發現生活,而不僅僅對自我、觀念和形式抱有興趣。他們善於在作品中運用和吸收某些流行文化的成分去捕捉現代生活的氣息與細節,能夠找到新的材料,用於當代的表達方式,很有意思,也很有用,但是,要表達的是什麼,怎樣去表達,畢竟是最根本的事情。

    環境發生了變化,年輕人有自己可以追求的方向,建立不同的價值觀,建立多元的藝術觀念對藝術可以繼續往下走是很重要的。這些參展的年輕人大部分還是在學校或剛走出校園,本來應該帶有明顯的學習和模倣的痕跡,但他們即便是技術不成熟但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觀念,思路明晰,這點在眾多評委眼中超過對技術的看重。

    縱觀今年的作品,青年人的無畏與敏感構成了展覽的主調。從“這裡”出發——從生活的切實體驗出發,從每個人關注生活的獨立視角出發,從生活于其間的這塊土地出發,本屆青年美展入圍的作品從多個側面回答了這個問題。而獲獎作品所以脫穎而出有很重要的一點,正是青年人對於新藝術敏捷的感悟,新世紀新的社會形態必然促使其創造21世紀文化知性新形態,儘管架上、具象還是我們的主流,然而對於當代性的思考已經成為這一代青年藝術家的自覺選擇。儘管對於當代藝術中一些慣用的圖式的模倣與因襲時時可見,然而對於一個青年學子也不必苛求,這恐怕只是其成長中的匆匆一程。這些新形態或許還不夠明晰,然而這略帶青澀的銳氣卻充滿了睿智與真情,從中可以感受到年輕人的真誠與可愛,從中必將會産生無愧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優秀藝術家。

    青年是人生的一個重要時期,它是一個事業的成長期,雖然它有時會顯得青澀,但是可怕的不是青澀,倒是成熟,由於營養不良,但又早熟,卻往往是一個長不大的僵果。而青澀者它還正在拼命地吸取養份,還充滿著好奇,迎接著陽光與風雨,但它終究會長成一顆飽滿的果實,青澀是暫時的,而充盈的生命力才是它的本質。其實在歷史上青年時期畫出韆鞦名作者比比皆是。王希孟17歲畫出《千里江山圖卷》,陳洪綬17歲作《水滸葉子》,劉海粟27歲作《北京前門》,畢加索26歲創作《亞威農少女》震驚畫壇。所以面對著青年們的作品從來未敢小看,因為大畫家就出在其間,許多大師在青年時期就已露出天才的端倪。

    我們認識到藝術家對社會、歷史的自覺性蘊涵著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前輩藝術家在他們青年時期對群體精神性的關注,對社會歷史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鮮明時代性特徵的畫作,而這正是當代青年在其創作中值得借鑒的。本屆特別策劃的邀請展“他們曾經年輕”的作品以20世紀幾代畫家年輕時期創作的一批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作品為主線,選入了吳湖帆、李苦禪、林風眠、劉海粟、張弦、蔣兆和、李可染、陸儼少、陳佩秋、程十發、黃胄、方增先、劉旦宅、陳逸飛、陳丹青、湯沐黎、魏景山、等30多位畫家他們40歲以前的作品。配合邀請展以文獻展形式對不同時期走在時代浪尖上的青年畫家做一次全面的、歷史性的回顧。我們相信通過此次“他們曾經年輕”的邀請展,前輩藝術家他們當年的理想、信念,抱負,面對現實的敏銳觀察又將再一次引起人們的注意與思考。

    楊萌 雕塑 發現時,已經靜止了

    閻子平安 生命影像no.1

   楊金宇 油畫 收貨的

    利國傑 版畫 感悟系列二

    吳琨皓 雕塑 凝視

    周海峰 油畫 第一場雪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