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奇女子龐彥:收藏皮影6000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12-10 10:15:37 | 文章來源: 揚子晚報

 

    在“揚子鑒寶”論壇裏,記者見慣了玉器、字畫等常見的收藏物品,所以,當獲悉龐彥不僅愛玩石頭,而且家中珍藏了數千件皮影時,很是吃驚。在近距離觀摩了這些美麗的皮影后,記者大開眼界,在她10多年的收藏作品中,有過去皇家用的精緻皮影,最老的幾件甚至是元代的。“為了收到一件寶貝,我曾義務為安徽一農民洗刷皮影達一個多月。”

    金陵十二釵 也有皮影劇

    十多張美麗的皮影展現在記者面前,記者看到,為了存放方便,皮影都用膠帶貼在了淡黃色的紙上。龐彥介紹説,皮影道具大多是驢皮做的,當然,也有少量是牛皮做的。被稱為“過年”的第一張皮影據説寓意著吉祥如意。第二張皮影很別致,據稱可以“換臉”,其中一面居然是吊死鬼形象,紅舌頭非常逼真,很嚇人。第三張皮影是過去皇宮演出使用的,它的衣服上整齊而精緻地做了很多鏤空雕刻,與其他皮影一比較就可見它的功力。更難得的是,第四張做配景的皮影,竟能産生立體的感覺,樹木顏色的深淺顯示出一目了然的前後景。第五張妙玉皮影,讓好多人愛不釋手,龐彥説這是她收藏的金陵十二釵皮影中的一張,“妙玉”的每個關節都是靈活的,顏色比較鮮艷。還有些皮影人物的頭是可以取下來的,自由靈活地安裝別的頭像上去,以組成不同的人物形象。

    皮影不掉色 越古越值錢

    龐彥的不少皮影是從安徽、甘肅、河南等地農村收來的,不少是清朝時代的産物。仔細端詳這些皮影,其顏色與如今用顏料塗抹的顏色不太一樣,龐彥解釋説,古代的皮影都是用植物顏料來染色,不僅不掉色,而且不會失真。“在農村收皮影,有時候花幾萬元買回一箱子的皮影,中間卻只有很少的幾幅、甚至一幅有收藏價值。”像那張皇家用的護衛皮影,就是一整箱中唯一一張可用的。“其實越是不能‘動彈’的皮影,就越是説明它年代很老,已經歷經很多年,也就越值錢。”

    龐彥向記者介紹了一件她所喜愛的皮影的收藏過程。那時,她在安徽農村看到一戶農民家有一箱很美的皮影,平時,該戶人家將皮影塞在床底下,結果好多皮影被損壞得不成樣子。於是,該農民就直接將桐油刷在上面,以為可以保養,結果又造成更大的傷害。龐彥看得很心疼,就在附近住下,每天到府去義務幫他刷洗皮影,但絕口不提購買一事。一個月下來,農民見她很執著,加上家中急著用錢,就問她要不要,她當然求之不得。第一天農民開了個價,龐彥不動聲色地一口答應了。第二天去取貨時,農民竟改口了,要價是第一天價格的兩倍,但龐彥二話沒説就買了。她告訴記者,因為喜歡,所以價格就不是主要考慮的因素。

    一張老皮影 至少數千元

    家裏收藏了近6千件的皮影,平時又怎麼打理呢?龐彥笑稱,皮影均鎖在家中的保險櫃裏,保險櫃很是壯觀,一面墻上都是。另外,皮影的保存重在通風乾燥,當然也要定期保養,每半年上一次滑石粉,不然就會發黴,“這個工程比較浩大,平時一有時間,她就在家給它們上粉,一輪下來差不多要花上半年。”

    記者了解到,一個皮影人物的製作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描圖樣、鏤刻、敷彩、熨平、罩漆、縫接等很多道工序才得以完成。與其他收藏品相比,老皮影因年代久遠和價格適中而漸顯投資價值,比如明清時期的皮影,品相好的,每張在數千元以上,那些有故事情節的古舊大幅皮影,又以有布景、人物、傢具、樹木等場地和可表演的完整皮影的增值空間最大。“我對皮影是純粹的喜愛,蘇州一博物館曾向我發出邀請,以每年25萬元的展覽費,讓我把家藏皮影放到那邊展覽,我都沒答應。”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太平鼓剪紙皮影 甘肅民俗將走進水車博覽園
· 京劇臉譜收藏
· 葉星生個人藏藝收藏
· 瓷器收藏知識:青花瓷之嘉慶青花
· 收藏鑒賞系列講座開講